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 三 )


我们村实行同工同酬,干一样的活儿小,记一样的工分,由于是出民工,夜里白天都在外地,一天一个整劳力记15分,我们去的女同志身体都很棒,和男同志一样干活,抡锤打眼放炮,推小车垫方,所以也记一样的工分,都是一天15分,我记得一共去了一个月,我挣了450分 。
那个季节天气一天天的寒冷,我们的手脚都裂了裂口,有时还流血,那时哪有护肤品,我走时,母亲让我拿上了一块羊油,手和脚裂了口子,就在蜡灯下烧一下,就会流油,再将此油搓在手上和脚上的裂口上 。……
一个月后,也入冬了,地也冻了,我们胜利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高兴的回家了 。
(斩断第一段回忆)
我们六七十年代没有上河工,是大兴水库,在一个地区,要修好几个水库,其本上是风能灌输水的所有生产大队及公社都要去共同修建共同用水,在修建的过程中,要需要各类管理工和各类劳动人员,比如记工、计量土方等勤杂人员,卫生员,石工,抬工及小工,还有吹事人等等 。在这里,不得不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觉悟高尚,不过分纠缠和计较谁个生产队岀工多,谁个又出工少的问题,大体上公平合理就行了 。
水库工程主要是在人民公社的主持下,并下设水库指挥部,这些人员由指挥部名方位层层分配进行抽调劳力,最后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生产队,生产队又按实际情况落实到每一户 。这农调动程序是有条不紊,社员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用队长天天喊都自觉地天不亮老远去参加水库劳动 。
社员们对修水库积极性高,一是要关系着本生产队农业用水问题,二是能挣比生产队高的工分,三是中年还免费吃一顿罐罐饭,虽然没有肉吃,但盐菜汤,南瓜番汤、白菜萝卜汤管够,吃得饱 。所以水库是有伙食堂的,在水库劳动的都在水库伙食堂吃半斤米的免费罐罐饭,蔬菜由各个生产队提供,其它什么都不用管 。
(图片来自百度)
这问题,我可以十分清楚的予以回答,因为参加很多印象很深!
六七十年代,按照农业人口多底子簿的国情,毛主席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发展战略,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其中有生产队建设的小水塘小抽水机站等小型工程,有大队建设的小水库大抽水机站等工程,这些工程全体劳动力参加,回家吃家,与平常生产劳动基本相同 。
其次是人民公社建设的大水库大抽水机站等较大工程,生产队就会按分配任务抽调部分劳力按时完成土方任务 。这些就称为上河工了,近距离仍然是回家吃饭,只有少数较远的工程生产队才在中午集中开火做饭,晚上仍然回家!
如果是县或县以上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生产队抽派的上河工就得背上被窝带上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数十天或数月离家去建设工地劳动,这时生产队就集中开火做饭,保障粮食供给,并不扣除个人口粮还要保证吃饱!
这些水利工程甚至长江堤防岁修(每年冬天一次)工程,我都参加过!外出河工都在当地民房中集中睡地铺,就是在地上垫层稻草,一床棉被半垫半盖,用砖头当枕头 。天刚亮就吃饭上工,中午在工地吃饭,晚上天黑收工,主要任务就是挖、挑土方 。生活上大米饭管饱,吃商店购买的咸菜也叫十样菜(萝卜丝为主),挺下饭,一人一顿一般可吃三大碗(丨斤米左右) 。
我有几次经历印象很深!一次是15岁时为河工送米,队长把人拉板车套上一头老黄牛,让我把两麻袋大米送到十公里外的幸福水库工地 。我牵着牛在马路上慢吞吞地前行,路人都十分好奇地看着我指指点点,因为他们只看过人拉板车的(我们这从没牛车),从没见过牛拉板车!我也很不自在,老摧牛走快点,但慢吞吞的老黄牛老是慢吞吞的走…直到傍晚,才将粮食送到工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