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宫樵薪苦学阅读答案 承宫樵薪苦学文言文的翻译

汉之承宫 , 少孤 , 年八岁 , 为人牧豕 。乡里徐子盛者 , 以《春秋经》授数百人 。宫过息庐下 , 乐其业 , 因就听经 , 遂请留门下 。为诸生拾薪 , 执苦数年 , 勤学不倦 。经典既明 , 乃归家教授 。遭天下丧乱 , 遂将诸生避地汉中 , 后与妻子之蒙阴山 , 肆力耕种 。禾黍将孰 , 人有认之者 , 宫不与计 , 推之而去 , 由是显名 。三府更辟 , 皆不应 。
以上红色字体是根据《后汉书·承宫传》改写的一篇文言文——《承宫拾薪求学》 。与其说是改写 , 不如说就是节选了前半部分而已 。标准解释如下:有一位汉朝人叫承宫 , 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 这年八岁 , 替别人放猪 。乡里有一个叫徐子盛的人, 他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经》 。承宫从他的学舍前经过 , 羡慕那些学生在学习 , 所以就靠近学舍听他讲经书 , 于是他就留承宫在门下学习 。承宫为许多学生拾柴干苦活 , 勤奋学习多年而不厌倦 。
看了上面的翻译 , 很明显“乐其业”被解释为“羡慕那些学生在学习” 。错在哪里呢?首先 , “乐”字从来不曾有“羡慕”的意思 , “乐”可以表示欢喜、快活 , 可以代表“笑”或“使人快乐的事” , 还能解释为“对某事甘心情愿” , 比如:乐此不疲、乐善好施等 。当然从“意译”的角度而言 , “以某事为乐”和“羡慕某事”倒也没有太离谱 , 关键在于“其业”到底是指“谁的业”?
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人物:承宫、徐子盛和几百位“诸生” 。“乐其业”的主语自然是“承宫” , 前面承宫经过徐子盛的学舍时 , 听到的是徐子盛在与几百个学生讲《春秋经》(即《春秋》 , 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 , 相传为孔子所作) 。后面承宫听经 , 请求留门下的对象当然也是徐子盛 。从文理逻辑来讲 , 第二主角明显就是徐子盛 。前面“授”百人的主语是“徐子盛” , 后面“乐其业”的“其”难道不该是徐子盛吗?怎么会是作为宾语的数百位诸生呢?
我曾经说过 , 我非但知其所以然还可能知其所以不然 。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指“诸生”呢?因为释义者认为“业”指的是“学业” , 既然是学业 , 当属于“诸生” , 加上后面承宫为诸生捡柴火 , 所以“乐其业”就解读成“羡慕学生们的学业”了 。逻辑上似乎颇为合理 ,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关键就在于后面的那句“经典既明 , 乃归家教授” , 少了这一句意思便有了偏差 。而这个”业“应当指的是“授业”(动名词)!“师者 ,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徐子盛不就是“师者”吗?故事正解如下:
汉朝人承宫 , 小的时候失去了父亲 , 八岁时替别人放猪 。乡里有一个叫徐子盛的人, 他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经》 。承宫经过他的学舍前 , 喜欢他的讲课(乐其之授业) , 于是靠近(学舍)听他讲经书 , 然后他就请求徐子盛留在门下学习 。承宫为许多学生拾柴、干苦活 , 勤奋学习多年而不厌倦 。经典著作已经读明白 , 于是回家教授给别人 。
明白了吗?承宫先是“乐其授业” , 接着“听其授业” , 然后“学其授业” , 继而“明其授业” , 最后“自己授业” 。这才是整个故事的合理逻辑线!所以原本的解释错的主要原因就是“断章取义” , 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真正对这个故事进行了修改的其实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 , 因为先秦时期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承宫樵薪苦学》 , 全文如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