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李清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原文

有朋友提问希望从本义和引申义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梦令》 。
这个问题有点问题 。
因为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首 , 不知道这位朋友说的是哪一首?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而且这两首都非常有名 , 我大概记得在小时候学的是(其一):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印象非常深刻 , 还经常有小朋友对这个进行填词改造 , 变成俚俗烂话传诵 。
至于(其二) , 原本佳作 , 但是在大众中名声鹊起应该是托了《知否知否》电视剧的福 , 有人认为这词是当代伪古风 , 在网上变成了段子流传了一段时间 。不管过程怎么样 ,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倒是耳熟能详 , 渐渐超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名声了 。
我们并不知道是问哪一首 , 但是要说本意和引申意思 , 好像两首都没什么大的引申意义 。小令 , 小令 , 小小酒令而已 。李清照写这两首小令的时候也并没有经历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的日子 , 只是在少女时代的玩耍闲情和贪睡懒起的情境描写罢了 。
宏大的 , 有情怀的意义 , 这两首词里面是找不到的 , 也没必要去过多探究 。一个正常的人 , 有美妙懵懂的青春 , 有无聊雅致的闲情 , 有山河岁月的经历 , 有流离颠沛的艰辛 , 才能写出魄动人心、济世伤怀的大作品来 。
这两首《如梦令》 , 在构建情境方面 , 手段老练、情思弥漫 , 实为佳作 。这些体现易安居士少女情怀的作品 , 和她后期气涌山河 , 悲伤婉转的词风有差异 , 不过也是她作品风格的基础 。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知否知否李清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原文】这就是一篇毫无理解难度的游记 。用词简练 ,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 把移动变化的风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 让人不由得想随她一起荡舟荷塘 , 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通篇绽放出自然之美 。
而这种不雕琢的美 , 让人移情入境 。这就够了 , 哪里有什么引申寓意?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这一篇的机心要高过“争渡” 。在简单的问答之中隐藏了惜春的浅浅悲伤 , 不彰显 , 但是细读能够体会得到 。
昨夜雨不大 , 风却紧 , 酣睡一夜 , 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 , 外面的情况如何 , 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了 。
这首词中 , 有几个字用得特别好 , 渗透了词人的心思 。也正是这几个词 , 增加了整个小令的曲折思绪 , 不再像“争渡”那样是简单明白的少女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