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过元旦?( 二 )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送贺年卡
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 。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 。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
民国的时候,亲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当时,于社会大众受西方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熏陶,人们不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互赠贺年卡,即使在公历的新年(即元旦)前夕也互相赠送贺年卡,以表示浓浓的祝福,这就是圣诞卡,弥漫着十分浪漫的气氛 。当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贺年卡的花色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缤纷 。同时,随着邮政和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把当面赠送贺年卡变成了互相邮寄贺年卡,使小小的贺年卡蕴涵了更加浓郁的美好情调和浪漫氛围 。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年卡又被许多画家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 。一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画家,在贺年卡上精心绘制出有社会意义的图案,而且特别注重贺年卡图案的进步色彩 。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日伪地区和国民党统治地区,一些贪官污吏却借送贺年卡之名,向老百姓按门收钱,大肆盘剥,中饱私囊,不仅使贺年卡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美好含义,同时,这种卑鄙行径更是对贺年卡的亵渎 。现在,贺年卡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美好载体,而且,还出现了便捷的电子贺年卡,是人们沟通感情的一种别致的方式 。

古代人如何过元旦?

文章插图

古代人如何过元旦?

文章插图

古代人如何过元旦?

文章插图
这个我不知道 。谢谢悟空 。
谢谢!这个不了解没看资料和有关书籍,古代人如何过元旦咱上哪看去?我估计现代人怎么过的古代人怎么过的差不多吧?世上所有的人事物不都是古人传下来的吗?是这个事儿吧!
说筒单点,古代没采用公历纪年,没有元旦节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釆用公历记年,才开始有元旦节,即每年的第一天 。故古代人没过现在意义的元旦节 。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的记载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 是“初”、“始”的意思,“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即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