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哪些内容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解释( 五 )


【原文】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
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 。主忠信④ 。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
【注释】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
②重:庄重、自持 。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
⑦过:过错、过失 。
⑧惮:音dàn,害怕、畏惧 。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
【注释】
①慎终:人死为终 。这里指父母的去世 。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
②追远:远指祖先 。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