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则突出描写卫武公的的交际能力和风雅的谈吐 。
这些两千多年的词句 , 即使是今天读起来依然很惊艳 , 正是因为这些经验的词句 , 才让《诗经》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 。

文章插图
《淇奥》这首诗歌一共有三个章节 , 每章开头都以“绿竹”起兴 , 这就是诗经中典型的借物起兴 , 三个章节重章叠句 , 如第一章节的“瞻彼淇奥 , 绿竹猗猗” , 第二章节的“瞻彼淇奥 , 绿竹青青” , 第三章节的“瞻彼淇奥 , 绿竹如箦” 。

文章插图
三个章节开头都是借淇水岸边挺拔、青翠、浓密的竹子起兴 ,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卫国盛产竹子 , 淇水一带更是因为盛产竹子而闻名于世 , 而卫国的都城就是淇水边上 。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就有对淇河两岸盛产竹子的记载 , 南朝著名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对于“淇园”有如下注释:“卫之苑也 , 多竹篠 。”

文章插图
(美丽的淇河湿地)
《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卫武公的高风亮节 , 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 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 不乏文人墨客以“竹”来比喻一个人的恬淡高雅、坚韧挺拔 。如在《孔子家语》中 , 孔子的学生子路就说过:“南山有竹 , 不揉自直 , 斩而用之 , 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 , 何学之有?”子路以南山之竹作为本性正直 , 无需外在修饰的事物的代表 , 可见竹子文化在当时已经是人们共同的认识了 。竹子在《淇奥》之后 , 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去赞美的植物 , 竹子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 。

文章插图
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起源于诗经时代的《淇奥》 , 诗中的竹文化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松、竹、梅被人们称为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魏晋时期有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的名士之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写道:“宁可食无肉 , 不可居无竹" 。
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品格高尚 , 不畏逆境 , 不惧艰辛 , 中通外直 , 坚忍不拔 , 宁折不屈 , 高风亮节的象征 。追本溯源 , 我国传统的竹文化就是来源于卫国的诗歌《淇奥》 , 从这个角度再看的话 , 《淇奥》是一首惊艳了时光的诗歌 。

文章插图
《淇奥》这首诗如果从字面和内容来说 , 因为生僻字较多 , 可以算得上上是一首比较生僻的诗吧 。但是在诗中 , 有那么多令人感到惊艳的句子 , 有一些词语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 , 我们今天还在使用 。
透过诗歌 , 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淇水岸边那茂密的竹林 , 诗经时代卫国的服装冠冕 , 以及诗中的竹文化 。这首诗穿越了时光 , 惊艳了岁月 , 这首诗历久而弥新 , 它是一首有生命力的诗歌 。
- 为什么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穿什么样的平底鞋显腿长?
- 你憧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 六一儿童节该给女朋友送什么礼物?
- 有人说”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配不上谁,两人都是平等的”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 你的农村老家里现在还有野生小龙虾吗?从小龙虾和养殖的口感上有没有区别?
- 人们都在拼命挣钱,为什么总是要在经历以后才明白健康最重要?
- 为什么有些人经常在朋友圈骂人或者指桑骂槐?
- 怎样能快速获得阅读重点?
- 结婚的男人出差你接受吗?为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