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作者简介】
郑日奎,字次公,清江西贵溪人 。顺治进士,官至礼部郎中,著有《静庵文集》 。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 。明窗素壁,泊如(一)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 。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尘尾(二)诸什物(三),亦杂置左右 。
【注释】
(一)泊如:静默无为貌 。《汉书·扬雄传下》:“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
(二)尘尾: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魏晋时,士人持之指划以助清谈 。
(三)什物:日常应用杂物 。
【译文】
在厅堂的左边,收拾了一间房子,作为书斋 。明亮的窗子,洁净的墙壁,非常清净 。房间里设茶几两张,一张放笔墨,一张放香炉、茶碗之类的东西 。有竹床一张,是坐时用的,有木榻一具,是睡觉用的 。书架、书筒各有四个,古今图书都放在这里 。琴、磬、及拂尘各种零星物件,杂放在左右 。
甫晨起,即科头(四)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五),饱饮笔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瞯(六)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闲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噉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
【注释】
(四)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
(五)丹铅:指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 。
(六)瞯:jiàn,窥视 。
【译文】
早晨起来,帽子也不戴,就去掸扫案上的灰尘 。注水在砚台里,磨起墨和朱砂铅粉,把笔蘸饱了备用 。随意在架上抽出一卷书,坐下批阅,看到会心的地方,就用红笔在纸上批点,墨迹淋漓,把原文都盖住了大半 。情绪来了,有时高唱有时叹气,有时笑有时哭,有时怒骂,有时闷得要死,有时大叫称快,有时惊诧莫名,有时躺在那里默默思考,有时起身乱走 。家人看到了,都大惊小怪,猜不透我在干啥,就在一边私下议论 。等我稍稍平静下来,方才散去 。婢女送了酒茶来,我都不知道接过来,有时不小心碰到,泼湿了书册,更要发怒责罚她们 。后来,她们也不再送了 。过了饭时,还没有吃东西,也没有人敢来提醒我 。只有我妻子时时在帘外张望,等到一个机会才进来对我说:“已经中午了,可要吃饭?”我应了一声,妻子走出去,我却又忘了,端来的饭菜冷了又热,热了又冷,如此往复好几次才吃饭 。真正吃饭的时候,我还是拿着一本书,一面吃,一面看,菜凉了或是味道变了,也都不知道,甚至用筷子在书上乱点,过了好久才知道那不是笔 。妻子和婢女,没有一个不偷笑的 。
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七)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八)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九)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
-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注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 学记的全文意思 学记原文及翻译及解读
- 笔记本风扇声音大的原因是,电脑电源风扇不转了有什么影响
- 你憧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丰乐亭记阅读题答案
- 怎么才能忘了一个人?
-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我们该如何铭记那段历史?
- 活着有哪些好句子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大全
- 白米虾醉虾的做法?
- 清白堂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清白堂记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