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赏析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四 )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 
重楼闲上倚城隅 。
浅深山色高低树 , 
一片江南水墨图 。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 
壮观应须好句夸 。
雨过潮平江海碧 , 
电光时掣紫金蛇 。
【问题】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 。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
【解析】 本题从行文结构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 。刘诗 , 第二句写“登城”;第三句写诗人纵目野望所见景象 。
“浅深山色高低树” ,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第四句写虚拟的意象 。苏诗 , 开头写风雨入楼 , 气势很猛 , 好像很热闹的一番景象;第三句却写雨阑云散 , 海阔天青;第四句则写景象变幻得让人目瞪口呆 , 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 。刘诗行文脉络为“登”“望”“想” , 前后承接 , 由实及虚;苏诗行文脉络则为“壮观”“平静”“壮观” , 前后转换 , 突显变化 。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 , 并与蒙蒙细雨叠加 , 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的意境 。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 为描写雷电蓄势 。
[温馨提示]登高望远类题材的诗歌比较 。古诗词结构讲究起承转合 。“起” , 指“开头”;“承” , 指承接“开头”;“转” , 指“转折”“转换”;“合” , 指“结尾” 。常见的“合”的形式有:“以景结情” ,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 戛然而止 , 转为写景 , 以景代情作结 , 收束上文;“卒章显志” , 诗人在诗歌结尾 , 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 , 也叫“篇末点题” 。鉴赏诗歌应把握诗句的位置 , 理解诗句的含意 。
角度八 理解诗歌的内容
(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题目 。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 , 往岁求浆忆叩门 。
高柳簇桥初转马 , 数家临水自成村 。
茂林风送幽禽语 , 坏壁苔侵醉墨痕 。
一首清诗记今夕 , 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
【注】 耿:微明的样子 。
【问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 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 , 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 , 要认真阅读两首诗歌 , 重点把握两首诗歌的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表达的思想情感等 , 从而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
【答案】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 , 《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
[温馨提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 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类梳理 , 知晓同类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 。二要由点及面 , 理解诗歌意蕴 。“点”指诗题、注释、关键词句等 , “面”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观点态度和诗句语境 。三要理清因果 , 准确分析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