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创作背景及手法分析 虞美人李煜赏析( 二 )


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和”只是朱颜改”,描写起伏跌宕,”雕栏玉砌”指代的是华美的南唐宫殿,”应犹在”是出于一种深情眷恋的推测,”只是”陡然一转,词人无比沉痛地意识到这些美好事物都已属他人,而”我”,往日朱颜已经憔悴不堪 。一种深层次的对立再度凸显 。”雕栏玉砌”象征永恒,”朱颜改”则象征无常 。
如果仔细读来,还会发现词人用语浑然一体,”雕栏玉砌”一”春花秋月”一”东风”相互承接,象征永恒不变 。”往事”一”故国”一”朱颜”变化无常,这三层对比,始终在变与不变之间进行 。
一、三、五句构成一个对立面,二、四、六句构成另一个对立面 。然而这三重对比,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递进和深化的关系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和往事的对比,只是泛言,不涉具体;第二组对比,则进一步突出”故国”之思 。第三组对比中进一步指出故国中的”雕栏玉砌”以及”朱颜”的改变,场景更加缩小,描写对象更加集中突出 。
三次比较、三次对比,词人总是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相同之处,可是结果却一次次地让人失望 。词人纤弱的内心似乎难以承受,第四组对比,则将宇宙与自我融为一体 。
最后两句,词人将自己的无限悲凄,融入了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之中 。依然包含着对比,一江春水象征宇宙的永恒,是不变的一面,个人的哀愁则是无常、变化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总结了前文的”往事”、”故国”、”朱颜”等人世变化无常的内容;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包含前文”春花秋月”、”东风”、”雕栏玉砌”等宇宙永恒等内涵,所以四度对比,始终围绕着”人事无常而宇宙永恒”这样一个核心 。将个人的哀愁放在宇宙的大背景之中 。以大衬小,以小见大,宇宙如此广大,却没有我的立身之地,让人不胜凄凉 。景物鲜明而情思无限 。
最为难得的是,词人用”恰似”二字,在个体和宇宙之间作了一个巧妙勾连,将前面的种种对立作了一个彻底消融,让个体的悲哀和无限的宇宙在对比中混为一体,原来,我的哀愁恰似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都是那么多,那么广,那么沉重,那么绵绵不绝 。经过四重对比,终于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相似点,但这种相似之处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无不让人感受到词人的满腔血泪 。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善美”,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虞美人》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对普遍存在的离愁别恨的高度概括,这正是它千百年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
世事变化无常,带给人的深哀巨痛,仿佛已经难以承受,从前是自在自由无比尊贵的君王,现在却身处囚笼,饱受欺凌,人生的落差何等巨大!柔弱的生命难以承受如此变故,所以词人放眼望去,一切自然景物都带上哀惋的色彩,无论是春花还是秋月,无论是小楼还是东风,无论是雕栏还是玉砌,还有那一江春水,经过词人的妙笔点化,都成了情感的载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意凄侧感伤,哀弦欲断,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词人以多种修辞手法,把悲愁、痛苦、伤心、悔恨以及绝望等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
这首词,情真意切、凄恻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苦痛不失清丽,凄恻不失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系列评论非常精到:”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还说李煜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指出了其情感真挚深沉的一面,后主词中所写的虽是个人亡国的痛苦,但却因为”感慨遂深”而带有整个人类的情感要素 。这首《虞美人》,写的只是春花秋月,实际暗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写的只是个人的悲哀,但由于高度提炼又不局限于一己之悲 。词中所选意象都是既对立,又短促的事物,这是因为事物本身给人的感觉就属于无常的,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磁力场”,表达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等种种复杂情绪,由于这种情感远远超出了自己的”个人之悲”,因此带有更普遍、更广泛的内容,能够引起所有不幸者的共鸣,好象包容了人类所有的悲哀 。从这一点来看,正如同释迦、基督之”担荷人类罪恶”一样,本词担荷的是无尽的苦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