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创作背景及手法分析 虞美人李煜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有一段话:”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指出人的情感与客观景物的内在联系 。这一点,古代的文论家似乎都有共识,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动性情,形诸舞咏 。”意思是说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结合是产生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两个要件 。《诗品》中还有一段话也具有同样的思想:”(五言诗)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用”穷情写物”来描述创作的过程,指出作诗必须穷尽其主观”感情”来描写客观”景物”,才是”诗之至也” 。
近代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的区别,其实也包含情与景的融合问题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一词,饱含血泪,既有美感特征,又使人凄侧伤感,精美绝伦,是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合无间的千古名作 。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个统治者,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从此李煜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现实带来的落差可谓是”天上人间”,纤弱敏感的词人的悲痛愁恨可想而知 。最为难得的是他用一种艺术美的形式把人生的悲哀直率、真切地凝聚在词中,做到”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古诗镜·总论》)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是年七月七日,恰逢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七夕之夜,一些故旧相聚一起庆贺李煜生日,一名歌伎含泪歌唱了这首《虞美人》词 。由于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遂派人赐以牵机毒药,所以李煜之死,与这首《虞美人》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词堪称李煜的绝命词,饱含血泪 。词人即景抒情,抚今追昔,自诘自问,自怨自艾,音调抑扬顿挫,比喻恰当自然,语真情悲,表现出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
《虞美人》的显著特点是对比的运用,不是只对比一次,而是反复对比,强调又强调,突出又突出 。对比一共有四组,一起构成共同的趋势,前后却都用一个中心血脉贯通,那就是个人目前的悲惨处境和昔日无比尊贵的生活 。
开篇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本来带给人无限美感,春秋季节,花前月下i虽然只有四个字,却包含了人世间最美妙的良辰美景 。但一个”了”字将人生生拉回到惨痛的现实,了就是了结,这种无止无休的春花秋月何时才能了结?首句似乎是奇语劈空而下,令人不得要领 。读到第二句”往事知多少”就终于明白词人的情感在今与夕之间对比、冲突 。逝去的”往事”也是在春花秋月的这样的良辰美景之下发生的,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眷念,但如今,人在难中,身为囚徒,同样还是面对春花秋月,但享受者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这种虚幻缥渺的美带来的是无常之痛 。这是本词出现的第一组对比,虽然简短但含义丰富,春花秋月既象征美好事物,同时也象征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而与之相对的人事却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宇宙永恒而世事无常 。
接下来的两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也同样牵涉到现在和过去、变化的和永恒的 。东风、小楼是指当下所处之景——在囚居的小楼之上,又一度春风来临 。春风本可以带给人和融的感觉,但一联系到故国,则词义凄侧 。表达了亡国之君对故国不可断绝的怀念之情 。年年按期而至的春风,象征永恒;逝去的故国,象征无常 。这两句之中的对比,既包含今昔,也包含永恒与无常,对比鲜明,虽所用字句不一样,但内涵和前两句紧密相关 。第二组对比比第一组对比更进一步作了具体阐释,故国强调了情感之所由,是对前句”往事”的进一步解说 。情感的发展可谓是层层递进 。在这两句中,词人巧妙地使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正确语序应该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作者将宾语”故国”前置,而将状语”月明中”后置,既突出了对故国的强调,又照顾到了押韵的需要,一举两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