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的十条家规 家训10条古文( 二 )


感悟:在没有事的时候,用 “敬”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去应付一切 。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 。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 。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含义 。
“敬” 是处事修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能够恭慎地对待人与事,就能够使内心变得正直;能够敬重他人及一切事,就能处理好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做起事来也会游刃有余 。
06
慎独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 。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 。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 。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
感悟:康熙认为,慎独是称为圣贤的第一要节 。他把慎独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修慎独 。另一个方面是说在我们内心的隐微之处,要修慎独 。这两个地方都是只有我们自己能察觉而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持守内心,把外在的道德标准变成内心的修养,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强大 。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不值得夸耀,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懂得慎独的人,战胜私欲,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
07
怀善念行善事
最能安详平和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
感悟:人生一世,内心应该充盈着欢喜安详,人的心里美好,自然产生善念,心中忿怒,自然产生恶念,所以古人说,善良的念头一发出,人就会有福气;恶的念头一产生,就会有厄运 。
欢喜和善念,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曾子曾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 。存善念,吐善言,行善事,必得善果 。
08
节饮食,慎起居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
感悟:节制饮食,注意起居,这才是不生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 。
人身上大多数的病痛,可以说都从不良的习惯中来 。节饮食,慎起居,虽然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是我们远离病痛的良方 。否则,等着病痛已经上身,就只能依靠药物了 。
09
修身养性,重在平日功夫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 。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
感悟:修身养性,都是体现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必须把功夫用在平常 。我在炎热的夏天,无论多么热,我都不用扇子,不摘帽子,就是因为平日里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放纵自己,才能做到这样 。
人最难的是自律,修身养性更是如此,若能时时克制自己,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那自然能变成一个更成功的自己 。
10
吃苦耐劳为福分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 。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 。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