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代中国文坛的领袖有哪些人物,鲁迅必须排在前面 。这位新文化思想的先驱者,深谙旧社会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荼毒,也明白拯救国家先要拯救思想的道理 。于是他果断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以批判文学的形式,呼唤人们,从旧思想走向新思想 。
【鲁迅先生个人简介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1936年10月的一个晚上,这位中国文坛翻起思想巨浪的伟大文人悄然离世 。抛下思想的先行者、文化巨匠的身份,鲁迅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一员,对于死亡他有着敏锐的预感,在重病不久后,他曾公开遗嘱,嘱咐儿孙不得从事两个行业的工作 。一向思想开明的鲁迅,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遗嘱,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一、鲁迅辞世真相84年前一个深夜里,鲁迅先生突然辞世,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鲁迅因肺病逝世这个原因,许多人保持怀疑的态度 。不少人认为,鲁迅最终还是没能逃掉日本的政治阴谋,因为得不到他,所以要毁掉他 。在鲁迅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日本军医须藤为他注射针剂,对于此针的作用和效果,没有任何说明,只说了过了晚上就会好转,所以有人坚定的认为,鲁迅是被谋害的 。
鲁迅在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身体情况一直不太乐观,因为早年间一直在日本学医,所以他对日本的医术比较信任,在日本时,也有交好的日本朋友,所以每当病情加重时,他都会让日本军医须藤医生为他诊治 。他的家人对日本医生持有偏见,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将爪牙伸向中国,正伺机而动 。鲁迅对须藤医生却没有半点偏见,一直到逝世,都由他负责鲁迅的医治 。
1936年10月18日,鲁迅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应 。人们纷纷到街上来送别这位新思想的先驱者,每天都有上万人在街上哀悼,整个上海被悲伤的气氛笼罩着,若非国民领导镇压,吊唁还会持续更久 。
二、特殊的遗嘱鲁迅的遗嘱非常干净利落,没有过多的话语,每一条都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对家人的嘱托 。遗嘱一共七条,前三条交代了自己身后之事,告知家人不要操办丧礼,不做纪念,直接拉去埋掉 。后四条是对儿孙和亲近之人的嘱托,其余几条都很好理解,唯独有一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见第五条写着:如果孩子们长大没有什么才能,可以找一些能够糊口的小事,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我国近代的大文学家,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他还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为什么鲁迅却在遗嘱中交代不让儿孙走自己的老路呢?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一看 。首先,鲁迅所处的时代,人们刚刚从封建社会走出来,思想上仍然封建,鲁迅作为新思想的先驱者,他扛下了拯救民族思想的大任,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 。
而在生活中,鲁迅也是一个平常的人,有妻儿家室,当时正值国内政治动乱,日本侵略的时期,抗日战争打响的前期 。鲁迅对于儿孙之后的生存也是十分担忧,若后代没有天分,去学习文学或美术这样需要深入思考和培养的职业,怕是很难生存 。
三、文学和美术的时代意义在那个时代里,鲁迅对政治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文学一旦和政治沾了边,就没有那么纯粹了 。鲁迅和胡适原本都是文学革命中的一员 。这两个人因为文学革命相熟相知,在学术研究这一方面交往甚密,却因为所持观念不同发生矛盾,最后导致两人友谊破裂,背道而驰 。
鲁迅认为,倡导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是社会上的人群,所以倡导到民众中去 。而胡适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借助政权的力量,领导推进社会的进步,两人各持己见,矛盾日益激烈 。一个是政权的批判者,一个是政权的拥护者,注定要分道扬镳 。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 干货编版教材中的文学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背景资料
- 从生理需求和心理学理解祥林嫂?
- 马裤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 祝福原文分段鉴赏 祝福鲁迅原文赏析
- 鲁迅的杂文集全部背景 鲁迅的杂文集是什么
-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关于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的文章
- “一任罗衣透体寒”,顾随先生的诗应该怎样理解?
-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里的比喻句是那一句?
- 鲁迅一生的简短介绍 鲁迅生平简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