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二 )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
【翻译】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隔开 , 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荡漾漂浮 。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 , 年老体弱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 。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然没有停息 , 依在窗前遥望破碎的河山 , 不禁涕泪潸然 。
【评析】
杜甫(712-770) , 字子美 ,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 , 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 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 , 人格高尚 , 诗艺精湛 。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 。是年正月 , 诗人携妻子从夔州出峡 , 漂泊荆湘 , 岁暮流寓于岳阳县的岳阳楼 。诗人登上岳阳楼 , 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 , 触景伤情 , 遂作此诗 。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首联上下两句紧相蝉联 , 表明了时间、行动和地点 。因为“昔”日有所“闻” , 所以“今”日才登“上” , 从时间上、行动上看 , 前后有着紧密的承接关系 。又由“洞庭水”引出“岳阳楼”来 。“楼”在“水”边 , 只有登“楼” , 才能观“水” , 两者不可分割 。这两句表明 , 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 心早已向往之 , 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 , 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 , 字里行间潜藏着喜悦之情 。另外 , 第二句又是点题之笔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登上了岳阳楼 , 眼界立即为之开阔 , 洞庭湖的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 , 昔日的传闻果然是真实的 , 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啊!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面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了似的 。湖水的汪洋广阔 , 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 , 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 。这是全篇仅有的两个描写景物的句子 , 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 , 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 , 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 , 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 。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 , 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 , 一笔勾出 , 可谓点石成金 , 富于神韵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 , 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 , 还在于诗人宽广的襟怀 , 恢弘的气度 。
“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 。”当诗人沉浸在那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景象之中的时候 , 他不知不觉地又从如诗如画般的潋滟湖光 , 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 。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 , 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 。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 , 亲朋远离 , 音信杳无 , 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而今他又年老多病 , 孑然一身 , 只有这一叶孤舟 , 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 。至此 , 诗人的感情已由开篇的潜藏喜悦 , 转为明诉悲苦了 。诗句中“无一字”和“有孤舟”的出奇制胜作用不仅表现在工整的对仗上 , 还体现出极为传神的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