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三 )


如果说前两句是洞庭湖实景的描写 , 那么 , 这两句便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上下两联 , 彼此映衬 , 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 , 情之孤苦伶仃 。这里绘景到抒情的衔接转化 , 极其自然、和谐 ,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戎马” , 指战事 。“关山北” , 指祖国北方 。这一年吐蕃重兵屡次侵犯西北 , 朝廷派郭子仪率兵五万在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守 。“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 但国家仍不安宁 。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 , 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呢?又如何能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 , 这就是指这件大事 。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 , 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 , 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 , 潸然泪下 。作品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最后的结句 ,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 。因而 , 伟大诗人的形象自然突出了出来 , 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得到了有力深化 。另外 , 在结构方面 , “凭轩”一词又紧扣前面的“今上岳阳楼” , 使作品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
综合前面一系列分析 , 我们不难看出 ,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 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 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 ,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两点加以理解 。
第一 , 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 。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 , 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 , 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 。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 , 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 , 并且在描绘中 , 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 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 , 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
第二 , 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 。从内容方面说 , 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 , 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 。颔联中 , 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 , 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 。在写景中 , 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 。到了颈联 , 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 , 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 。到了尾联 , 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 , 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 。在写国事时 , 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 。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 , 跳跃性强的特点 。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 , 首联蕴含喜悦 , 颔联带有雄壮 , 颈联转为凄苦 , 尾联变为悲伤 。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 , 显示出不断变化 , 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
【讲解】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 , 名扬海内 , 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 俯仰江山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 , 拉开时间的帷幕 , 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 , 曾先东游吴越 , 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 , 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 , 无奈战乱频仍 , 身世漂荡 , 难以如愿 。今日流落至此 , 方得以一饱眼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