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殇》 止战之殇啥意思( 三 )


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 , 这种狂热或许又是追求和平的最佳方式 , 因为将战争进行到战无可战的时候 , 也正是和平到来的时候 , 止“战之殇” , 就成了战争最好的理由 。
“止战”之殇
相比于精细而富有热情的战争学 , 反战只能勉强算做一门经验科学 。它没有严谨的理论体系与足够的概括性 , 每一次反战风潮的出现大多是源于对已发生战争的事后反思——虽然这种反思很难阻止新战争的爆发 , 最终步入“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循环 。
反战也能分为两端 。在一端 , 反战与战争是同义词:《孙子兵法》中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三国时代曹魏群臣以“若绥之(蜀汉)以文德而俟其变”为由阻止曹丕南征 , 鸦片战争前英国议会投了262张反对票 , 这些事件中的反战只是为了控制成本 , 从而转向“上兵伐谋”的高级战争之路 。
另一端 , 反战是反对战争本身的残酷 , 这才是真正的反战 。从这个角度来出发 , 有学者将反战运动的起点追溯至一战后欧美的反战风潮 , 但这条时间线或许能够延长至美国独立战争之前 。面对独立呼声日益高涨的北美殖民地 , 英国下议院开始反对对美国的进一步战争 , 为“巴黎和平”铺平的道路 。美国内战前 , 美国的反战浪潮开始发酵 , 和平主义与不干涉主义大行其道 , 期间诞生了美国和平协会这一反战组织和以《和平之书》为代表的众多反战文学 。

《止战之殇》 止战之殇啥意思

文章插图
一战给世界尤其是欧洲各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 于是的反战运动终于在战后初具规模 。1927年 , 剑桥联盟组织了“只有采取坚定不移的和平主义才能确保持久和平”的辩论;1933年 , 牛津联盟提出了“众议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其国王和国家而战” 的辩论 , 这两次辩论均以反战派的胜利而告诉 。只是 ,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反战主义似乎成了绥靖政策的助推剂 , 而后者又间接酿成了二战 。反战与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呼应 , 这或许是反战者始料未及的 。
二战之后 , 反战浪潮与战争之间的呼应更加明显 。从越南战争开始 , 南非边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顿巴斯战争……几乎第一次战争前后都伴随着针对性明显的反战运动 。只是 , 反战者与前辈们一样未能阻止战争的发生 , 他们最大的成就 , 或许只是孕育出了大量的反战文学与艺术作品 。
小说界 , 有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或是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音乐界 , 有莎拉·布莱曼的《战争不再》或是约翰·列侬的《给和平一个机会》;绘画界 , 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或是达利的《内战的预兆》……而周杰伦的《止战之殇》 , 或许也会成为反战天空璀璨群星里的一小道亮光 。
《止战之殇》 止战之殇啥意思

文章插图
其实如果仅仅将焦点放在反战这一种人类感情上 , 反战的作品还可以更具纵深——如在李白歌颂秦王功业的同时 , 就曾有着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 , 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悲怆 。这些反战作品 , 无疑是优秀甚至是伟大的 。然而它们在控诉战争的同时 , 也预示着为什么反战事业很难有真正的起色:《西线无战事》是关于一群少年士兵的故事 , 《铁皮鼓》的主角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 , 而杜甫的反战诗作中 , 也大多是征夫怨妇、老妪病母 。回到《止战之殇》 , 歌曲里的主角 , 也是被战争所裹挟的孩子、农夫和说书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