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杼奏响致富路——西藏108岁老人索朗卓玛一家三代人脱贫记
新华社拉萨9月24日电 题:机杼奏响致富路——西藏108岁老人索朗卓玛一家三代人脱贫记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键、刘洪明
藏东南的山区小县加查 , 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 108岁的热果村村民索朗卓玛 , 摸着自家种出的一袋袋青稞 , 脸上露出了笑容 。
作为西藏最年长的老人之一 , 索朗卓玛见证了“世界屋脊”百年风雨 。 从呱呱坠地 , 她就以农奴的身份历经半个世纪的波折和苦难;民主改革那一刻 , 她有了做梦都想拥有的土地、房屋和牛羊 , 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改革开放后 , 身患残疾的女儿次仁宗巴接过全家治穷致富梦想的接力棒 , 三代人过上小康生活 。
在苦难岁月中迎来曙光
在索朗卓玛看来 , 她的前半生是一片灰暗 , 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
西藏民谚称:“生命虽由父母所生 , 身体却为官家占有 。 ”那时 , 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占西藏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则一无所有 , 处境悲惨 。 索朗卓玛就生在这样的农奴制社会 。
作为农奴的后代 , 索朗卓玛15岁那年 , 按照惯例为农奴主干活 。 在被剥削压迫的环境里 , 索朗卓玛煎熬了47个春秋 。 父母和哥哥在长期的过度劳累和剥削下很早离世 , 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人 。
民主改革让索朗卓玛看到了希望 , 家里分到了7亩地、两间屋和十几只牛羊 。 索朗卓玛清晰记得 , 农奴们分得土地后 , 高兴地跳起锅庄 , 有的甚至睡在地里 。 当年 , 索朗卓玛生了儿子次仁旺杰;51岁时 , 她生下了女儿次仁宗巴 , 藏语意为“长寿丰厚” , 寄托着一家人的希望与祝福 。
苦尽甘来 , 创伤却不幸降临这个家庭 。 次仁旺杰先天聋哑 , 而且体弱多病;次仁宗巴六岁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 后经治疗才能勉强走路 , 但左腿终身残疾 , 只好辍学回家 。
命运的劫数似乎还未停止 , 后来孩子的父亲日益病重 , 索朗卓玛视力不断下降乃至完全失明 , 日子过得仍是暗淡 。
然而 , 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 让次仁宗巴重新振作起精神 , 接过全家的重担 。 她说:“我觉得自己只是走路不方便 , 还有双手 , 还能拿得动农具 , 也能做手工活 , 一定能养活家人 。 ”
双手织出幸福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 , 农村土地承包制实行后 , 索朗卓玛一家承包了11亩地、7棵核桃树和60多头牛羊 , 次仁宗巴带着次仁旺杰一起打理 。 次仁宗巴身高仅一米五 , 但身体内蕴含着巨大能量 。 她学会了果树嫁接、蔬菜种植等技术 , 粮食亩产量从200多公斤增至400多公斤 。
解决了全家吃饭问题后 , 次仁宗巴开始东奔西走 , 拜师学艺学习织氆氇 。 她相继学会了藏被、藏垫等的编织技术 , 又自学裁缝 , 掌握了藏汉服装的裁制手艺 。 从此 , 次仁宗巴一条腿踏出的缝纫机声在小村里响起来 。
深夜的油灯下 , 索朗卓玛和次仁旺杰用纺锤捻羊毛线 , 次仁宗巴负责编织 , 往往忙到凌晨一两点钟 。 她家制作的物品质好价优 , 深受老百姓青睐 。 逢年过节、婚嫁喜事 , 附近村民常到她家做藏垫或新衣服 。
汗水换来丰厚的回报 。 他们家里先后添置了手扶拖拉机、扬场机等机械 , 还成为村里首个买车的家庭 。 如今 , 她家粮食年产量5000多公斤 , 核桃年收成700多公斤 , 加上纺织和缝纫 , 全年收入近10万元 。 次仁宗巴先后5次扩建房子 , 2017年花费54万元建成了19间、面积520平方米的新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