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有些古诗如美酒,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散发出不一样的醇香,韩翃的《寒食》就是其中之一 。请先看全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
乍看这首七言绝句很简单,你的眼前会浮现一幅春日画卷:暮春的皇城落花成阵,御苑的杨柳在寒食的春风中飘摇,黄昏时分汉宫里传送蜡烛,袅袅青烟飘散在五侯的宅第里 。然而,细品之下这首诗有三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文章插图
一、在唐德宗和士人的眼里,这首诗描绘了盛世承平的景象 。因此,这首诗受到德宗赏识,从此韩翃飞黄腾达 。
白昼的皇都,处处花飘飘,皇宫御宛柳斜斜,游人们无限陶醉 。“飞”和“斜”字灵动无比,令人心弛神往 。
日暮时分,皇宫里走马传送蜡烛,五侯家里烟气祥瑞,皇室的气派自内而外地发散 。“传”和“散”字栩栩如生,情景如在眼前 。
然而,果真如此吗?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文章插图
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谕诗,语言浅显易懂,艺术效果却是入木三分,所以韩翃凭借此诗名扬千古 。
介子推携老母归隐深山,晋文公为了让恩人出仕,火烧绵山,母子二人抱树而亡 。晋文公后悔不迭,将寒食作为介之推的纪念日,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 。
到了唐代过寒食,百姓遵循旧俗,但皇帝可以下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享受特权,出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局面 。
于是,作者巧妙地引用典故,暗讽了唐中宗以来被皇帝宠幸、飞扬拔扈的宦官权贵们 。“汉宫”暗指“唐宫”,与白居易写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侯”本指东汉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暗指唐王朝被宠幸干政的那些宦官权臣 。蘅塘退士在本诗后有个批注: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炅 。诗比讽深远 。
那么,这首诗还会别有深意吗?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文章插图
三、寒食节游玩,作者逸兴大发,陶醉在皇城春景中不能自拔,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
唐宋时,寒食是人们游玩的好日子,韩翃也不例外,虽然寄人篱下不得意,但眼前的春色还是令他迷醉 。
当时的情境,有点像《庄子.齐物论》里描写的庄周梦蝶,梦里庄周变蝴蝶,梦外蝴蝶变回庄周 。韩翃就想:那些落花就是自己,春风中的御柳也是自己 。可惜,日暮时分皇宫走马传烛的喧嚣把他的梦惊醒,又做回了落魄的诗人 。
窖藏美酒香不同,这就是韩翃《寒食》的魅力所在,历经数代而不衰,被人们广为传诵 。
唐朝时,南阳诗人韩翃(hong)的一生,极富浪漫神秘色彩,前半生浪迹漂泊,寄人篱下,后半生因为写了一首绝句《寒食》而名扬千古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朝皇帝唐德宗很赏识这首诗,先后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朝廷显职 。一跃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利机构,成为皇帝亲信的近臣 。《寒食》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文章插图
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古代的有眼光的诗人都把它看做政治讽刺诗,认为它含而不露,意深词婉 。唐德宗呢?肯定不这样看,只是把它当成一首如清水出芙蓉般清新的写景诗而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