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屑窸窣是什么意思 倥偬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本文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冰屑窸窣是什么意思”的核心内容以及“倥偬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的相关知识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请往下看 。
十一月的黎明 , 那时上初中 , 从家里走路去学校 , 常要穿过一场大雾 。
村里很安静 , 鸡还没醒 , 狗也不作声 , 熟悉的房屋浮在雾中 。 几步之外 , 什么也看不见 , 感觉路有点摇晃 , 但走在上面 , 脚步却很稳 。
在雾中行走 , 你不知道你走了多远 , 直到路叫你转弯 。 雾中出现的事物 , 一棵树 , 一块石头 , 都带有突然性 , 转瞬又隐没于雾中 。
走在雾中 , 只能靠聆听 , 从声音来辨认 , 那方说话的是谁 , 这边窸窣的是什么 。 因为看不见 , 事物全都伸长了耳朵 , 路、麦田、树、水渠、雾 , 我在倾听他们的时候 , 他们也都在倾听我 。
大雾抹去了事物的边界 , 消融了时间和空间 , 我仿佛漫游在梦的奇境 , 仿佛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
然而 , 雾渐渐散了 , 学校出现在眼前 。
撰文 | 三书
一、雾行三十里
/ /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 , 田深黍稻低 。
出门鸡未唱 , 过客马频嘶 。
树色遥藏店 , 泉声暗傍畦 。
独吟三十里 , 城月尚如珪 。
/ /
雾有浓有淡 , 似细雨 , 似轻烟 , 朦朦胧胧 , 浮浮冉冉 。
诗人韦庄这天凌晨出发 , 踏上大雾弥漫的征程 。 启程很早 , 且在雾中穿行 , 给了他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 。
浓雾 , 怎么个浓?不说能见度多少 , 而是说浓于雨 。 比雨还浓 , 不仅能见度低 , 而且还会湿人衣 。 “早雾浓于雨” , 早早起来 , 发现浓雾弥漫 , 你一定会惊讶 。 别忘了 , 诗开始于惊讶 。
“田深黍稻低” , 这句也是雾带来的奇妙感觉 。 浓雾中 , 一切都像悬浮于虚空 , 田地因此变深 , 黍稻也在雾的掩映下 , 显得模糊而低小 。 诗人并没有评判雾是好还是不好 , 他只是觉察到这个神奇的体验 。 说得再透一些 , 即他体验到雾对物象带来的变形 。
不论任何事情 , 风雨雷电 , 喜怒哀乐 , 或是一场大雾 , 只要敞开心灵去接纳 , 都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 。 终其一生 , 我们真正拥有并能带走的财富 , 不是忙碌或盲目追求的那些目标 , 而是所有的生命体验 。
雾对事物边界的消融 , 对空间的混沌和变形 , 都能给我们以新的眼光 , 使我们对熟悉的世界重作陌生的打量 。
“出门鸡未唱” , 鸡未唱 , 足见出门之早 。 鸡鸣晓色动 , 也就是一天的开始 。 鸡还没有啼叫 , 人已出门踏上征程 , 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同其悄怆 。
“过客马频嘶” , 浓雾寂静的清晨 , 马嘶尤为惊心 。
接下来两句是途中的低语:“树色遥藏店 , 泉声暗傍畦” 。 客店或酒家 , 隐于雾中 , 仅能依靠朦胧的树色辨认 , 看不见水 , 循泉声可知 , 水正傍着畦圃细细流淌 。 两个温情的细节 , 让我们感觉到雾虽然阻隔 , 事物却暗地彼此依偎 。
尾联不可大意 。 “独吟三十里 , 城月尚如珪” , 不知诗人韦庄是否意识到 , 这两句触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 即雾中如何感知空间和时间 。 也许他写下这两句 , 想说早发之早以及雾之大 , 且行且吟三十里 , 月亮仍然如珪悬于天上 。 但我相信 , 他的直觉已探测到更深层的秘密 , 虽然他本人当时可能尚且不知 。
为什么独吟?我们想像在大雾中骑马 , 不能疾驰 , 只能慢慢地走 , 而且走在一个狭小的可见范围内 , 天又迟迟不亮 。 这种感觉可能像在跑步机上 , 一直走一直走 , 却一直在原地 。 但诗人知道他在走 , 知道天总会亮 ,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 , 独吟倒是不错的消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