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说的评剧《列宁在1918》是他杜撰的,还是真有小评剧团演过?

郭德纲说的评剧《列宁在1918》是确实真实存在的 , 而且到现在可能还是有为数不多的人会唱 , 能唱这出戏的 。据说这是文革中某县评剧团的节目 , 戏文中的前面段落和郭版的略有出入 。但是郭德纲创作相声 , 对戏文稍加改动是可以的 。
而且 , 在过去 , 列宁可以算是一个火热的大ip了 , 不但评剧里有《列宁在1918》 , 川剧里也有类似的改编 , 《列宁在十月》 。
顺带提一段流沙河前妻何洁在其小说《落花时节》中相关描述:“那些年除了演样板戏 , 也演过一些新编的现代戏 。印象最深刻的是《列宁在十月》 。此戏据说无剧本 , 全凭着旧戏曲的八大韵去‘踩水’(即兴创作)大剧团不敢演 , 怕犯错误 , 只有些班子小胆子大的县川剧团才敢演它 。演列宁的须生崔正红习惯了在台上走正步 , 举手投足依然是旧戏中的大臣风范 。花脸刘盛财演斯大林 , 在台上老是用手死劲捻松香粘的八字胡 。我同其它演员串角 , 端端正正站在二位革命导师旁聆听教悔" 。
可见是真有剧团演过的 。
郭:列宁上场:十月革命刚成功(于:嗨![难受状])国库紧张粮食空 。我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于:什么味啊这是) , 我命瓦西里去弄(neng , 四声)粮食 , 天到这般时分不见回城 , 你说这是咋地了捏(ni , 二声)?
郭:(唱)列宁驾坐克里姆林宫 , 叫一声斯维尔德罗夫上前听分明(于:嗬! , [无奈状]) , 我命那瓦西里去把粮食弄(neng , 四声 , 一下都是 , 不再重复) , 天到这般时分不见回~城~~~(拉长腔)
郭:斯维尔德罗夫也唱 , (唱)叫一声列宁同志 , 不要着急~~为此事我问过杰尔仁斯基(于:哪儿那么些人物啊) , 他也说彼得堡交通不便利 , 弄到了粮食是没有车皮!(于:哎呀!)瓦西里工作一直很努力 , 你就放心吧 , 我那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拉长腔)
郭:后面上瓦西里 , 借鉴了河北梆子的唱法 。(唱)杀出了(liao , 三声)东宫 , 圣彼得~~~(颤音)堡~~~~(于:哎呀 , 还打嘟噜)【过门 , 框里框里框里框】抢出粮食好几包 , 快马加鞭 , 直奔回~城~~~~
郭:列宁同志 , 我把粮食弄回来了!(于:嗬!)
郭:列宁同志说:忒好咧!(于:哎呀![无奈状])
郭:瓦西里拿出一件棉袄来:列宁同志 , 这是彼得堡人民给你的棉袄 。列宁接过来 , 对瓦西里说(唱)这一件皮袄送给了你 , 这本是咱哥们的 , 阶级情谊~~穿上它两军阵前 , 遮风挡雨~这一件皮袄~~~经铺又经盖 , 经洗又经晒 , 经拉又经拽 , 经蹬又经踹……
于:您等等您等等 , 这是列宁在十月?
郭:卖布头的这是
于:去你的吧
全文完
还真不是杜撰的 。我当年在天津民主剧场亲眼看过 。是唐山一个小评剧团演的 。
我记得作家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 , 里面好像有这个情节 。我只记得有这么几句:叫一声瓦西里孤的好贤弟 , 打冬宫切莫要破坏墙上的裸体 , 那都是尼古拉留给咱无产阶级的!
郭德纲于谦合作过很多相声 , 这段《列宁在1918》虽然有调侃的嫌疑 , 但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特殊年代 。某些原因很多戏词没法儿唱 , 为了生存演出 , 有些老艺人们只能想办法出新词排新戏 , 而列宁在当时可是一个主流现象级的存在!所以就出了这个评剧的“列宁在1918” , 也叫列宁在十月!老郭和于谦在同名相声里 , 曾经唱过几句 。感觉也还不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