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纹银有多重,一个人就能拿得动吗?( 三 )


于是古人发明了票号,这个现代银行的前身 。有钱就存到票号里,平常只要用银票就好了 。安全、方便、又有牌面 。就像同样的交易,签支票比拿现金有范吧 。
既然有了如此方便的兑付手段,自然也不需要捧着一托盘的银子了 。
总结:一千两银子成年人能拿的动,托盘里也放得下 。但应对这种大额的货币流通,古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不需要拿托盘来捧 。
拿得动 。古时16两为一斤,千两还不足百斤 。10斤160两,以十倍之,千两不足百斤,拿得动拿不动,要分年龄,体质,问答出题不准确,如婴儿拿得动吗?从事体力的壮年5千两都拿得动 。以后这样的问答就不要上头条了,一显问答者无识,二显版块无知,什么都上!
你好,在唐代及唐代以前,银子是不普及的,很难见到一千两纹银 。汉代以赏赐青铜为主,唐代多以铜钱和绸缎作为赏赐物品,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了 。包括到了宋代,金银基本上还是用于制作金银器皿 。而纹银一词则是出现在清代了,如果是赏纹银一千两,这样的台词只可能出现在清代 。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随着美洲和欧洲的白银通过好望角和马六甲大量的进入中国,让万历朝的财政收入每年达到二百多万两白银,这才让中国进入的白银贸易时代 。市面上才有人带着白银上街吃个饭,然后掏出一锭白花花的银子付账 。而在宋代,靖哥哥是不可能用银子付账的,那个时候估计多半掏出来的多半是铜钱和纸币 。&宋代二十五两银鋌
在宋代以前,一两的克数是不稳定的,汉代只有24克,唐代有40克,直到宋代才确定在36克左右 。这个重量标准一直就这样沿用到民国早期,但是在银两上往往是达不到36克的标准重量,都会少几克,严重的一两只有26克,民怨极大 。所以清末清政府积极废两改元,以挽救背离的民心,但是为时已晚 。&清代十两银子才319克,足足少了40克 。
所以说,一千两纹银一般都是以宋代以后的重量作为标准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那就是说一千两纹银标准重量是36000克,也就是36公斤 。但是往往一两银子重量只有30克左右,这样一千两纹银就只有30公斤,以古人的力气,区区六十斤完全能拿得动的 。&出土宋代钱库
37.3克×1000两=37300克=37.3公斤×2=74.6斤 。
这个重量男人没问题,女人就够呛了 。
在汉代,十六铢合一两,十六两合一斤,所以人们打趣说,半斤八两,都是二货,所以古代货币中就有一种铜钱也叫重量钱,比如秦半两,汉半两,五铢,四铢等等,其重量等同铜钱重量,到新汉王莽币改后成为象征,出现了货全,大全五十,小全直一乱其八爪一堆东西,直接引发市场混乱 。
以清代库平制为例,1斤约等于596.82克,1斤16两,所以一千两官银约等于37公斤,理论上一人可以搬走 。但是将之放在一个托盘上带走,这就很反智了,抬银、受银者两臂怕不是有千斤之力?
然而我们都知道,从宋代以后中国就出现了纸钞,也就是飞钱、交子(纸)、宝钞、银票这些东西 。所以大体上来说,都是将现银和银票折算到一起的 。这点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比如“实付纹银、铜钱多少后”,再搭上“宝钞” 。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源于当时宝钞的泛滥 。所以一个托盘上能承受的,可能也就是百两左右的现银,配以数百两的银票 。
但即便如此,银票的再流通,在清代也是因朝廷经济困难,故而在咸丰年之后,才重新开始出现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而后才在出现的上述这种搭配式赏银、赠银 。至于私下里的会(汇)票流通,在当时不为官方认可,加之流通地区相对狭隘、自筹资金有限等问题,难以快速发展,至多便是在各当铺、账局、钱庄、银楼等组织(也即民会、商会、工会)中自行流通 。以嘉庆年间出现的西裕成票号为例,最终在道光三年(1823)左右,才正式成立了第一家票号“日昇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