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几部分组成?有这方面的系统性总结归纳吗?( 九 )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 。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 。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 。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 。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 。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 。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 。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 。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 。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 。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 。主要是为了打猎 。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 。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 。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 。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 。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 。"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 。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 。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 。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 。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 。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 。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 。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 。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 。一直延用到殷朝 。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 。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 。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 。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 。"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 。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 。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 。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 。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 。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