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1838一1896),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丶慈善家 。7岁丧父,乞讨为生 。30岁时置地300余亩 。光绪十四年创办崇贤义塾,次年在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在临清创办义塾 。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 。
作者:史遇春
行乞,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是难以接受的行为,也是被大多数中国人鄙弃的行为 。
捐资兴学,在这个世界上,不分民族、国别、文化,大约都被认为是高尚的事情,也是被人传颂和赞扬的事情 。
按照一般的惯性思维,行乞和兴学,这二者,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 。
可是,在清代,就有这样一位义丐,他靠乞讨为生,把乞讨来的钱物,省吃俭用,积攒起来,最后竟然捐助兴办了学校 。他的义举,不但为时人所称赏,还被清廷所嘉奖,以至于流传到后世时,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
好人好事,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要记住他们的高尚行为和精神;
二是要激励和鼓励人们的急公好义之心;
三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在大多数的时代中,都是相对缺乏的 。
这世间,诈多捐少而买名声的,大有人在;
这世间,蝇营狗苟获益之后、冠冕堂皇做慈善者,大有人在;
这世间,通过不正当手段敛财之后、一毛不拔还大言不惭者,大有人在;
这世间,假慈善捐助之名行聚敛之实、甚至做禽兽勾当者,也不乏其人……
比起行乞兴学的义举来,不知各色人等,会做如何想?
当然,做不做慈善、捐不捐款项,都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无论他富可敌国,或者他穷无立锥 。
用言辞阻挠或者妨害他人慈善、捐款,用各种手段强迫别人慈善捐款,这两种行为,在实质上,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违反基本道德的,都是不可取的 。
开题之前,先明大义,所以,拉杂说了几句 。
下面,就来看一看这位行乞兴学的清代传奇人物 。
这位义丐,名叫武训 。
《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八十六·孝义三有武训传 。
《清实录宣统朝政纪》卷之十四中有载: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山东巡抚袁树勋上奏清廷,说是:武训乐善好施,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四年(1888年)经朝廷批准,已经为他建立了牌坊;因为武训的义举非常感人、功绩很高、造福很广,所以,特别请求官方,将他写入历史,为他立传 。
这是正史的资料,可作纪实的参考 。
关于武训,笔记《清稗类钞·教育类》中的《武训兴学》一节,记述更为曲折动人,这里,就依此为据,参考正史,仔细写来,供大家一阅 。
武训是贫苦人家的孩子 。
武训的家中,没有读书人 。
起初,武训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 。
当时,人们只知道他姓武,因为排行第七,所以,从小到大,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武七” 。
武七是堂邑人 。
堂邑属山东聊城东昌府 。
生活在堂邑的武七,幼年时期,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活口,于是,他便流落于附近的村落之间,靠乞讨活命 。
等到年纪大一些,逐渐有了力气,可以劳动干活的时候,武七常常为人家推磨拉绳 。
虽然过的是窘迫的生活、做的是重累的粗活,但是,在武七的心中,对书本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对读书人有一种不自觉的敬仰 。
曾经,武七也想拥有知识;
曾经,武七也想进入学堂 。
那种想要识字的渴望,在武七看见其他孩童入学读书时,使得他曾经尾随其后,一路走向学堂 。
可是,那些读书的孩子们不懂事,发现武七之后,取笑他、奚落他;厌恶他、甚至是欺侮他,结果,武七连跟随读书的孩童走一小段路的勇气,都被消磨掉了 。
- 便利店营业执照怎么办理
- 华为平板恢复出厂设置不了
- 在哪可以领失业补助金
- 怎么做咸菜小黄鱼
- 发不了朋友圈怎么回事
- 适合小学生的微信昵称
- 安徽灾情通报
- 迷你世界几层钻石最多
- 纵向和横向的区别
- 鸡是哺乳动物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