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许多人不看好打油诗?

谢老师邀 。打油诗,看似简单打趣,顺口溜一般,其中不缺乏真意,细细品来,其意之深,不要小看打油诗,真正写好,却也是没辣么容易的 。
士农工商,各兴一艺 。谢谢 。
名诗也好,打油诗也好,文字游戏,个人爱好,如果不喜欢,那是不愿欣赏,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比如我,文化不高,闲时无事就爱对个联,写个烂诗,别人评价好不好,自己玩的高兴就中啦,没想那么多 。
我认为,无非是认为打油诗通俗明白浅显,似乎人人都能作,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流 。其实不然 。那首流传后世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天地一宠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能说不入流,不登大雅之堂么!恰恰相反,很具艺术性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关于打油诗,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历来有人喜欢,有人厌弃 。
它就象萝卜白菜一样,平凡而又流行,因为价廉而实用,所以雅俗通用;
而格律诗词,高雅而又深邃,由于格律严谨,易读不易写,就象燕窝熊掌,人参鹿茸,因为品贵而价高,不是谁都能经常用的 。格律诗词也不是随随便便想写就能写成精品的,需要作者有真才实学和深厚的实践功底才行 。
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她是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唱响世界 。
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早体现我国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 。
如《诗经》 。其包括《风》,《雅》,《颂》 。三种不同情调诗歌 。
如汉魏南北朝流行的古体长诗等 。
又如唐诗宋词元曲,更把诗歌发展到不同時代的文化顶峰,而达到后人无以复加的美妙境界 。
常言道: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 。这在我国大明朝已经非常流行了 。在此,我们今天的人们都要感谢大明朝的大文豪们,他们对诗歌与文体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
如文言文改成白话文 。象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巜西游记》都是那个時代的作品,至今我们还能看得住懂,看得清 。
如打油诗同样是在那个時期诞生的 。打油诗不象唐诗宋词,有其严格的平仄起韵,对仗押韵,起承转合的严格要求,以及词的声调运用,上下阙的关系等等苛刻条件所限制 。
打油诗则不同,不限制每一句字的多少,也不限制句子有多少 。甚至有的诗词相通相连,只要押韵即可 。它的运用,在四大名著里,《封神演义》里,《三言二拍》里,都時時出现 。
我国自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侵入中国 。其中自由体长诗被我国很多大文豪所青睐,至到建国后,这种自由体长诗还是在国内占有一定空间 。如在我高中阶段,这种自由体长诗还比较流行而受许多同学青睐而写作 。
其实,我国的打油诗体与西方的自甶诗体大同小异,都是很开放的诗歌形式 。所谓小异则:
一押韵与篇幅 。我国的打油诗篇幅一般短小精悍,字句干炼,有四言古韵的,有五言新韵,有七言新韵,还有交差使用,跟自由体诗差不多,主要以韵为主 。而自由体诗则不受篇幅限制,收发自如 。韵脚也不受句数限制,隔三差五用上韵,只要不掉主韵就可以了 。
二跟大气候有关 。大家试想,当初我们上学時,有哪个老师教我们:这首七言绝句怎么理解,它的优点在哪里,它的写法特点在哪里,它的用词技巧又在哪里,起承转合是怎么回事,平仄又是什么意思 。都不懂!而每一个同学都是机械地读啊背啊,就知道诗词讲究对仗押韵,只要会背就可以了 。
何况打油诗不在正规诗词之列,就更不被大多同学所熟识而吟诵 。而更多的是高尔基的《海燕》,在新中国時期犹其唱诵响亮,每奉学校诗歌朗颂会上,大多数同学朗诵的就是高尔基的《海燕》,也有很多自已的高仿《海燕》作品 。時不時地在同学面前卖弄几句,引起同学们的欢笑与注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