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为什么会从早期的祭祀用品变成享乐用具?

我先讲一段往事,这件往事与祭祀有关,应该从一个方面能说明这个问题 。我的祖母信仰佛教,逢初一、十五必上香 。逢年过节要上供,每年自腊月二十五开始就在供桌上摆满了水果和点心 。我当时虽然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是平时很难吃到这些东西,我就伸手去拿,祖母说“年初一给你吃供果,长命百岁,再等几天好吧” 。那时物资馈乏,买点心凭票,想吃没有 。几十年过去了,祖母也不在了,时过境迁,那时金贵的点心现在也没那么稀罕了,过去的供品人们随时可以享用了 。这种变化就是物质极大丰富了 。
秦汉之前的青铜时代,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初始青铜制品以祭祀的礼器为主,产量也少,自然很金贵,到了商晚期青铜制品数量增加很大,开始铸造饪食器,《周礼.天官.亨人》记载鼎有烹煮肉食和燕享等各种用途 。它包括了煮肉及魚腊之器 。考古发现在商晚期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属于生活青铜制品,在商晚期开始出现与饮食有关的青铜制品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时的奴隶主在满足了祭祀礼器之后很自然地享受青铜制品给他们饮食上带来的享受 。青铜制品多了,没有初始那么稀罕了 。与我上边说到的供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谢你的盛情邀请,再会 。
早期的青铜器制作难度极高,如夏商时期,从原料获得、加工冶炼等都需要举国之力才能完成,成为当时的最高科技 。而祀与戎也是国之大事,祭祀中用青铜器替代玉器在当时就是国力昌盛、社会发展的象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积累,青铜器的增多普及,从祭祀礼器进入日常用品也是皇家、贵族的必选项,毕竟其具备的优点是玉器、陶器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就使青铜器变成了享乐用具吧 。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青铜器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便从祭祀用品变成享乐用具 。
四羊方尊
我认为在古代的时候,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青铜器的制造成本很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青铜器的价值高昂 。
而祭祀又是一件十分崇高的事,把价值昂贵的东西用在祭祀上,代表了对神和祖先的崇敬,认为这样更能够得到神明和祖先的庇佑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铸造青铜器的成本下降 。
【青铜器为什么会从早期的祭祀用品变成享乐用具?】人们发现青铜器不仅能够用在祭祀中,还能够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 。于是青铜器的地位开始下降 。
②随着铁器的应用,人们发现铁器比青铜器更加优良,于是青铜器便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替代,地位不断下降 。
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对于祭祀不在那么崇敬了,于是青铜器作为祭祀用品地位更是不断下降 。
总之,我认为,青铜器从祭祀用具变成享乐用品,代表了冶炼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 。人们对祖先的崇敬远远超越了对于神灵、自然的崇拜,这也是中华民族从开始就和别的民族不一样的地方,虽然中国人神佛满天,但是中国人并不信神,从骨子里中国人就是怀有人定胜天的观点,一代代的开拓生存空间,后辈缅怀先人是为了继承祖先遗志,好好干哦,祖宗们都在看着你们呢,但是后来由于宗法礼制的原因,祭拜先人也渐渐没有了这种精神内涵,更多的是教大家听大人的话,这暂且不论 。
有关青铜器的故事也叫人心动不已,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好有骨气,好霸气,这才是男人啊有木有!!!顺带着想起来了以前看九州时候息国世子那一句,海天之间,唯我一白,还被震撼了许久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