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运行12年,游戏防沉迷系统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

现阶段,我国的游戏行业主要是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合力监管 。前者负责对网络游戏网上出版的前置审批,相当于颁发一个版号 。后者则是负责游戏上线运营后的监管 。
然而,在实际的监管中,很多都是以“通知”、“办法”等形式来执行的,这从法律上来说,效力比较低 。目前的监管还没有到法律层面 。
我们不能单靠几个行业巨头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网络游戏沉迷的事情 。更何况,目前的防沉迷系统并非足够完善,仍有空子可钻 。且众多企业也并非有足够觉悟,愿意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这种会降低自身收益的事情上去 。
今年3月以来,政策实施高压,游戏版号申请骤然全面暂停,近乎让整个游戏行业措手不及 。在这种局面下,游戏初创公司首当其冲,一批小游戏公司直接出局,剩下的也在苦苦挣扎 。游戏行业迎来“寒冬”,在“绝地求生”中,游戏公司能否意识到游戏除了要提升质量外,还需真正为广大消费者考虑,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
但不管怎么样,针对网络游戏产业进行立法,让保护未成年人成为游戏公司的一种义务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将防沉迷系统列入其中,用法律的手段完善交易监管 。
我们说,解决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确实不只是某一方的责任,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并形成合力 。沉迷网络游戏,不止是因为游戏公司将游戏做得“太好”、“太吸引人”了,还有许多现实环境和教育上的问题在起主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社会、游戏公司、学校、家庭、主管部门等任何一方“掉链子”,防沉迷的这张保护网都会出现一个大洞 。
而硅谷动力君相信,只要当下躲避责任、互推责任的情况得到改善,那些防沉迷系统中的漏洞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必定能被妥善解决 。一旦良性的循环和氛围建立起来,未成年人才能正确对待游戏,而游戏亦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
将短视频平台“快手”调至“青少年模式”后,杨贤将手机递给刚上一年级的儿子 。“这个功能很必要 。”杨贤说,以前孩子没事就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现在每天累计看40分钟就会被强制下线,晚上10时至早上6时无法登录短视频App,确实让他放心不少 。
这种“青少年模式”,就是国家网信办上个月统筹指导国内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而针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早在2007年就已上线 。近年来,一些大型游戏厂商也纷纷建立起更为严格、功能更强的防沉迷系统 。
防沉迷系统上线的12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网民人数由2007年的1.62亿激增至目前的8.29亿 。其中,未成年网民数量由约5500多万增至1.69亿 。随着青少年不同程度地沉迷网游、短视频等问题日渐凸显,防沉迷系统被作为以技术手段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用网的核心 。
那么,上线十几年,防沉迷系统效果如何?暑期将至,如何用好防沉迷系统,确保孩子健康、合理用网?对于防沉迷系统下一步建设,需要克服哪些掣肘?有哪些夯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亟待完善?
一问:防沉迷系统防住了谁?
暑假临近,如何防止孩子沉迷于玩游戏、刷短视频,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
不过,很多家长最近惊喜地发现,当打开孩子们经常使用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时,系统会自动跳出一个弹窗,提示用户设置“青少年模式” 。这个模式不仅限制未成年用户的使用时段、在线时长、使用功能等,还设置了青少年专属的内容池 。许多家长说,“终于可以放心把手机交给孩子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