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万亩沙果林,每年大量的沙果烂在地里很可惜,沙果真的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吗?

沙果属蔷薇科,仁果亚科,苹果属,别名林檎、花红果、萘子 。布于西北、华北、东北以及长江以南各省 。沙果性平,味甘酸,具有止渴生津、消食化滞、涩精的功效 。沙果既可鲜食,又可加工 。沙果香气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当下的畅销果品 。
中文学名
柰子
拉丁学名
Malus asiatica
别称
林檎、花红果、萘子
沙果是中国的特有植物,酸甜可口 。普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黄河、长江流域和辽宁一带,生食味似苹果,变种颇多 。...
沙果,正名花红(Malus asiatica Nakai),文林郎果(本草纲目)、林檎(河北习见树木图说),是蔷薇科、苹果属的落叶小乔木 。叶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骤尖,边缘有极细锯齿 。春夏之交开花,在枝顶伞形排列,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蕾时红色,开后色褪而带红晕 。果实秋成熟,扁圆形,直径4-5厘米,黄或红色 。普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黄河、长江流域和辽宁一带,生长于海拔.50米至1,3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生山坡、平地和山谷梯田边,生食味似苹果,变种颇多,可用嫁接、播种、分株等法繁殖,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酸甜可口 。
沙果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4-6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嫩枝密被柔毛,老枝暗紫褐色,无毛,有稀疏浅色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初时密被柔毛,逐渐脱落,灰红色 。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厘米,宽4-5.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上面有短柔毛,逐渐脱落,下面密被短柔毛;叶柄长1.5-5厘米,具短柔毛;托叶小,膜质,披针形,早落 。
伞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在小枝顶端;花梗长1.5-2厘米,密被柔毛;花直径3-4厘米;萼筒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萼片三角披针形,长4-5毫米,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长;花瓣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8-13毫米,宽4-7毫米,基部有短爪,淡粉色;雄蕊17-20,花丝长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 (-5),基部具长绒毛,比雄蕊较长 。
果实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厘米,黄色或红色,先端渐狭,不具隆起,基部陷入,宿存萼肥厚隆起 。花期4-5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布
根系强健,萌蘖性强,生长旺盛,抗逆性强 。喜光,耐寒,耐干旱,亦耐水湿及盐碱 。适生范围广,在土壤排水良好的坡地生长尤佳,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 。
共2张
沙果
产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新疆 。适宜生长山坡阳处、平原砂地,海拔50-2800米 。
主要价值
食疗作用
1.生津止渴 沙果中的有机酸、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食之有生津止渴,消食除烦和化积滞的作用 。
2.涩精止痢沙果味酸涩而收敛,具有良好的涩精、上泻痢的作用,是泄泻下痢、遗精滑泄者的食疗良品 。
3.驱虫 沙果根水煎服具有驱虫、杀虫的作用,可治字寸白虫、蛔虫等所致疾病 。
4.明目沙果的叶鲜用或晒干用,皆具有泻火明目,杀虫解毒的作用 。可治疗眼目青盲、翳膜遮眼及小儿疥疮 。
文献选录
《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 。泄精” 。
《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
《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疖疮,脉闭不行 。”
《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
《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