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你最爱哪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祭祀之寓意,赋予了多少清明诗词感怀思人之意,或思亲人或思爱人 。可我最爱的还是唐朝诗人韦庄忧思国运的两首清明诗 。
其一是《遣兴》: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 。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
异国清明节,空江寂寞春 。声声林上鸟,唤我北归秦 。”
其二就是时隔几年后,韦庄再赋清明的《长安清明》 。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
这两首诗不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宣泄,它承载着太多历史沧桑巨变 。我们理解它还需从作者个人轨迹,以及晚唐那段风云变幻的没落史开始 。
韦庄出生年代正是晚唐败落凋敝时期,其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可其家世背景并不简单,按其家谱向上追溯,其四世祖可是中唐曾名满天下的苏州刺史韦应物,只是到韦庄一代,韦氏家族已没落不堪了 。
所幸韦庄继承了先祖优良基因,才思敏捷尤以词绝,与温庭筠堪称晚唐双璧共创花间词派 。
只可惜韦庄才高八斗却考试运欠佳,科举屡试不第,只得辗转各地靠做幕僚混生活 。心怀远志的韦庄怎甘心如此虚度一生?虽已年过四旬仍想赴长安再博一把,谁料科考未成却逢战乱改变了人生轨迹 。
晚唐政治最大弊端就是皇帝轮流换宦官当权不变,当朝皇帝僖宗就是宦官拥立的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只要用糖就可将其哄转 。僖宗热衷玩乐只醉心斗鸡、蹴鞠,甚至童言无忌笑言志在夺取打马球科考状元郎 。
晚唐有如此昏君主政,奸臣当道官逼民反已成必然,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攻势最猛得当属剑指长安的黄巢义军 。
唐僖宗眼见黄巢军队进逼长安,早已吓得束手无策唯有涕泪横流 。他竟命太监田令孜指挥军纪混乱毫无战斗力的神策军迎敌 。
可想而知一个宦官带领一批乌合之众,怎敌得过士气正盛的黄巢义军?很快黄巢攻进长安,僖宗携妃嫔落荒逃到四川 。
黄巢进得长安一舒“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的豪情,很快就登基为帝国号大齐 。滞留长安的韦庄眼见僖宗都跑了,只得东躲西藏趁机逃出长安,踏上了漫漫异乡路 。
韦庄于战乱中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四处流浪讨生活,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心中故乡长安,梦回大唐 。就在一年清明节,韦庄写下了这首《遣兴》 。
清明时节虽有祭祀习俗,可正是春暖花开世人游春踏青季节,可韦庄心中的清明节却是凄风苦雨一片悲凉 。
他拖着因忧思故国而多愁多病身,望着“如泡如幻”的世界,感觉梦幻般希望的泡沫已幻灭 。贫病中唯有借酒消愁,更衬出韦庄心中难掩的思乡情切 。
“异乡清明节”唯有“空江寂寞春”了 。那林间杜鹃一声声悲鸣“不如归去”,在呼唤他北归长安吧 。
韦庄逃亡初期遇故友,还曾感慨“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可随着时间一年年流逝,“声声林上鸟,唤我可归秦”成了韦庄心中不灭的期望 。
可长安在此期间又饱受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劫难 。僖宗虽利用李克用的沙陀兵,很快将黄巢赶出了长安 。可李克用出兵并非为迎僖宗还朝,只为自己膨胀占据长安的野心 。因而僖宗虽短暂返回长安,但又被李克用逼至凤翔,一直在外躲躲逃逃居无定所 。
就这样岁月流转,自黄巢起事已过去了十余年,韦庄梦回长安的日子依旧不知归期 。
这段时期韦庄多辗转于长江以南区域,虽说人人皆道江南好,韦庄已爱上江南春水碧于天,醉卧画舫听雨眠的诗情画意,可这一切又怎能代替心心念念的故乡长安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