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如何理解,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话?( 三 )


没记错的话 , 岀题中有误 。《红楼梦》的妙联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联译文应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 , 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
至于如何理解?不管做什么事 , 待什么人 , 都要认真地做好和研究透 , 并留好记录 , 吃透它熟悉它 , 这都是人生中阶梯 , 都能助人成熟 。
谢邀 。用低级、世俗的眼光看 , 这两句话是正确的 。这样的人生感悟发挥好了 , 至少是在社会上 , 有一席之地的不倒翁 。不过 , 这仅是智慧的圆滑状态 , 是否能用个性引起共性的社会进步 , 就不好说了!原则上 , 洞明世事是为了找出矛盾 , 解决矛盾;人情练达是为了找出人的凝聚规律或趋向规律 , 而不是用来明哲保身或为单一的驾驭某种情势 。人活着只考虑怎么得是自私行为 , 还应该考虑怎么失 。义务是权利的根本保证 。总之 , 自私的人 , "洞明″也好`练达″也罢 , 永远都没出息 。
“世事洞明皆学问 。”世间所有的事情 , 若彻底理解通透 , 都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 需要通过实践、探讨和深思 , 这里面都是学问 ,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方能出真知 。“人情练达即文章 , ”为人处世要靠情商 , 情商是通过与人交往之间 , 熟谙人情感知的交流技巧 , 达到交友和人脉的扩展 , 从而使自己在处世中 , 在人情交往中如鱼得水 , 这是很大的文章 。
情节是贾宝玉去宁国府赴宴 , 觉得乏了 , 宁国府的媳妇秦可卿把宝玉领下去休息 。先领宝玉去了一间卧房 , 那件卧房里的陈设处处都是经纶世务者喜欢的东西 , 宝玉就很不喜 , 所以秦可卿领他去了自己的卧房 , 而重要的情节如贾宝玉进太虚幻境 , 遇警幻仙姑 , 听红楼梦曲 , 看金钗判词……就是在他做梦时发生的 。

《红楼梦》中如何理解,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话?

文章插图


而这句话正是宝玉先不喜欢的上房内间里的对联 , 宝玉一看就“纵然室宇精美 , 铺陈华丽 , 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 。
宝玉其实先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 , 画的故事乃是《燃藜图》 , 心中便有些不快 。其实这幅画画的是刘向晚上一人研学诵读 , 来了一个老人把拐杖一吹 , 燃着了 , 借着光 , 老者授之以洪范五行之书 。画上讲的是苦读之意 。
宝玉一讨厌死读书、作八股文章 , 讲刻板道理;二讨厌官场世俗的人情来往 , 而这句话讲的就是这等事 , 宝玉便不出意外 , 厌恶至极 。
【《红楼梦》中如何理解,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话?】
《红楼梦》中如何理解,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句话?

文章插图

具体有很多表现:可以从宝玉和他身处的整个时代之间发现 , 宝玉对于人际之间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 而同时代大多人却是多以利益为纽带的;还可以细微到通过本章里两个房间的铺陈里发现 , 当然最直观还可以从曹公笔下最鲜明典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发现 。
薛宝钗就是一个把这句话弄懂得很精髓的人物 , 以大观园抄检事件为例 。这是红楼后半篇里的一件大事 , 王夫人与邢夫人让人把大观园挨处翻了一遍 , 发现了种种“丑事” , 赶走了一群丫鬟;但当夜蘅芜院因为是客人并没有被抄检 。然而 , 抄检刚刚结束的次日 , 薛宝钗就从园中搬了出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