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怎么过端午节?( 五 )


腰缠道理袋 , 这个“道理袋”是用红线掺白线编的小荷包 , 荷包里装上一小把稻子和一颗李子 , 有稻有李 , 谐音“道理” 。腰带上为什么要拴道理袋呢?为的是一年都交好运气 , 时时处处都能碰到讲道理的人 , 不至于被蛮不讲理的笨蛋加混蛋气坏身体 。
道理袋又叫“赤白囊” , 因为它是用红线和白线编的 , 红线为赤 , 白线为白 , 象征着赤口与白舌 。在宋朝俗语中 , “赤口白舌”就是与人吵架的意思 。端午戴上赤白囊出门 , 是另一种厌胜之术 , 避免与人吵嘴 。
5.宋人不喝雄黄酒
现代人过端午 , 有人饮用雄黄酒 , 以为是遵循古制 , 恢复传统 。但在宋朝 , 应该没有这项传统 。宋朝端午节喝的酒 , 是菖蒲酒 , 不是雄黄酒 。
菖蒲生长于水边 , 叶片宽大 , 果实丰硕 , 饱满有棱角 , 和秋葵很像 。剥开厚皮 , 里面是白色的种子 , 初尝微甜 , 回味苦涩 。据《吕氏春秋》记载 , 周文王在世时 , 非常爱吃菖蒲的种子 , 孔子崇拜文王 , 也学着吃 , 刚开始吃不下 , 缩着脖子往下咽 , 连吃了三年才爱上这个味道 。
宋朝人将菖蒲的种子晒干 , 磨粉 , 泡进黄酒 , 就成了端午节的佳酿 。2018年端午节 , 我在开封西湖边摘下几枚菖蒲果 , 剥皮取仁 , 捣碎泡酒 , 有一股酸涩的味道 , 并不好喝 。或许宋朝的菖蒲酒也不好喝 , 但不管多难喝 , 都胜过雄黄酒 。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 , 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 。
旧俗方储药 , 羸躯亦点丹 。
日斜吾事毕 , 一笑向杯盘 。
这首诗 , 作于陆游年71岁时的端午节 , 充满欢乐地讲述了他过端午的过程、也恰到好处地向我们介绍了 , 宋朝人是怎样过端午的 。
那一年正是公元1195年 , 中国古历的乙卯年 ,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两五相重 , 故称重五 。
在全诗起始 , 陆游先赞美了一下山村端午的美好:你瞧瞧这日子多好哇!花开得挺旺呢!
之后 , 便具体阐述了自己的端午节:吃了带着两个角的粽子、往有高冠的帽子上插了艾草、配了药方储了药、忙活完了就晚上了 , 一家人兴高彩烈吃饭喝酒 。
还是挺充实的一天 。看来在宋朝的时候 , 人们对于端午的重视远甚于我们现在的“粽子好吃、龙舟好玩、节好放” 。在那个时代 , 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 , 也还能得到非常良好的传承 。
说到传承 , 就要提到端午这些风俗原本的意义了:端午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 目前学界比较统一的 , 是“恶日说” , 古人认为这一天于风水上不吉利、于气候上潮湿闷热、虫蛇俱出 , 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于是会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来驱邪、祈福 。
插艾、菖蒲 , 也是因为这两种药草兼具卫生保健与巫术两种作用 。
吃粽子、粽子包成角状 , 是为了祭祀祈福用 。粽子包出角是因为古代是以“角”为尊的 。至于赛龙舟 , 那是为了送瘟神 。
后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 , 人们感念他的爱国情操 , 便在晋代时把端午与屈原联系到了一起 , 粽子、龙舟也就同时与屈原产生了联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