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四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是她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一个“黑”字含蓄而准确的地表达出词人寓居飘零所受的煎熬,有多少个黑夜,词人孤独难眠,有多少个黑夜,词人梦中惊醒,孤独成了词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同时,“黑”字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感叹,照应开头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梧桐雨常常是凄凉、冷清、悲伤的象征 。
如唐代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南唐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表现的都是凄凉、冷清、悲伤的意境 。
梧桐雨本已引起词人的悲苦之感,加上“到黄昏”和“点点滴滴的细雨”,使得李清照的情感从已经稍有平复的状态中又一次出现了波折,彻底回到极度悲伤的状态 。
李清照在这里主要是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这个叠词,极富雨中节奏的音韵感 。当李清照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梧桐叶上,滴答滴答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
一个“更”字,体现了她情感的又一次剧烈转折,虽然眼前的一切只是点点细雨,可正因为是细雨才会绵绵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停 。淅淅沥沥的小雨往往更让人心烦意乱,更能引起人的悲伤 。
词人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这打在梧桐叶上雨点的声音,又像打在词人的心上 。一滴滴,一声声,它缠绕在词人心头,敲击着词人的心扉 。这雨中的节奏与旋律是那么凄清,是那么强烈,简直让她不能自抑 。
最后,词人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喊,这一声让全词的悲情达到顶点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愁,李白用“白发三千丈”来比喻愁,如李煜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 。
万千情绪,无数悲凉,多少个黑夜,是一个愁字无法概括得了的,一个愁字饱含了词人的身世处境,也概括了词人寓居飘零的岁月中饱尝心酸的苦楚 。
在李清照近乎绝望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呐喊声中,词意戛然而止,给人们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那种无人倾诉、无法言说的的愁情与心绪,无法排解、几近绝望的愁苦与悲凉其实已经倾泻无遗了 。
可以说,《声声慢》这首词映照了李清照复杂的经历,蕴含着她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词人在寓居飘零、身世艰难时的悲哀表达 。
《声声慢》字里行间的节拍声韵之美与文字之美,读来就如同聆听一曲悲凉雨中曲一样,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旋律扣人心弦,动人心扉 。
《声声慢》也将李清照寓居飘零岁月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词中的情感不仅是个人的悲情,也是那个时代的心声 。
这种情感在词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层递进,一点一点地加深,独特的书写结构与安排,使词人的情感更加饱满而丰富,同时更容易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