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同時有热病,火病和虚病呢?

人同时有热病、火病都是因为虚导致的,虚能生热,也能生火 。
朱丹溪脾胃论里是这样说的: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不两立,一胜则-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
【为什么人同時有热病,火病和虚病呢?】皇帝内经中关于生火的内容是:
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