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家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 。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 。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 。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 。演变到相声之后,分为了五门功课,分别为“说学逗唱杂”,所谓“杂”指相声演员的舞台技艺,其实原本还有一门,叫“打”,其意思主要就是相声演出的时候,还有一些打斗的场面,当然不可能像戏剧那样的大型打斗艺术,而是小型的,后来随着演出的不断正规化,这门“打”的艺术就渐渐融进了“学”这门之中了,毕竟这不是唱戏 。
“杂”其实就是相声的表演形式,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在“逗”和“说”这两种表现手段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实际上它们往往是夹缠杂揉在一起的,这种杂揉的情况恰好说明民间艺术不仅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在它的早期也总是极不稳定的 。其实,“说话”也好,“参军”和“滑稽”也好,在古代它们通属“杂戏”——“百戏”的范畴,是种“技术”多于“艺术”的“技艺” 。所以相声才出现了“杂”的这种表现形式 。虽然相声的早期并不等同于戏剧,但是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 。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苍鹘” 。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鹘能击禽鸟,末可以打副净--这种表演法,就是对口相声时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 。捧哏的也常拿扇子打逗哏的(此即为“打”)……参军戏的对话法,也很像现在的相声 。赵景深《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参军”两个字念快了说是“净”字 。演员演这类戏,总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 。苍鹘的“鹘”字与“末”字同一韵母 。一净一末,正如今天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 。
这就正如“杂”所表现出的舞台演出效果一样,无论是什么样的舞台风格,其实就是为了表演 。而“杂”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区分与评书的不同,在评书表演上,其实同样适用于“说学逗唱”的四门功课,“说”,自然不消说得,讲评书当然都是用说的;“学”,例如品正三善于描摹人物形状,神态宛然,王杰魁说《包公案》善以声音塑造人物性格,对话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人称“净街王”;“逗”,评书表演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起搞笑的人物出现,例如《说唐》里的程咬金、《岳飞传》中的牛皋等,品正三说书清晰干净,语言幽默,笑料很多;“唱”,要知道评书最早就是根据弦子书演变过来的,历代评书艺人都承认北京评书自王鸿兴肇始,他说唱弦子书时,常有太监们来听,后为当时宫中太后所闻,被传入宫,因在禁地演唱有诸多不便,就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块,去其弦鼓,抵掌而谈,评书由此倡兴 。他一生收弟子八人,即所谓“三臣”(安良臣或作霍世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白文亮、黄福亮、佟起亮、霍士亮、刁亮) 。其中“三臣”以说评书为业,“五亮”以说唱弦子书为业 。老一辈的说书人中,还不完全是像现在说书的这样,往那里一坐,侃侃而谈,原本也是有动作的,例如陈士和曾向田岚云、潘诚立、王致廉、群福庆等学过说书中的武功,在说《崔猛》、《田七郎》、《向杲》、《老饕》等《聊斋》段子时,穿插一些武身段,抬手动脚,潇洒洗练,令人惊异,赢得了“武聊斋”的赞誉 。
唯独缺少的就是“杂”这一门,没有了这种舞台上的表演 。相声的门槛其实并不低,很多人认为只要会说话就可以说相声,这简直就是大谬也 。相声的基本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对记忆力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大段大段的剧本台词,你都要记下来,还得会运用,通过“杂”的表演形式反馈给观众,让观众跟着你的节奏去喜怒哀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话就可以完成的 。它和京剧等艺术门类一样,是需要长期的学习,长期的浸染,长期的演练才能实现的 。而且,一旦出场表演,还存在一个观众是否认可的问题,你表演得再卖力,观众看着不笑,说句不好听的,那你还真就不如耍猴的呢 。
- 云和山的彼端升级点 云和山的彼端图文完美攻略
- 如何看待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 汽车出现mrnurl是什么意思 汽车仪表盘上的mrnurl是什么意思?
- 11年大众宝来的变速箱油多久换一次?
- 83年猪39岁后十年大运运程-1983年猪肖在未来的十年运势
- 14款速腾防侧滑的关闭方法是什么?
- 弯梁摩托车空气滤芯多久换一次 摩托车的空气滤芯多久换一次?
- 白羊座一旦绝情的表现
- 愿替你分担忧愁诗句 分担忧愁的唯美句子
- 白羊座死心的表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