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中之的用法 归去来兮辞古今异义( 三 )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 。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文体介绍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
文章题旨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
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