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
第三部分
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五段)
写作特点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
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不是纯客观描绘山水,在刻画奇景同时 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中 使自然之景与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
赏析
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
- 桃花源诗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 现在你的印象里,童年最难以忘记事情是什么?
- 合肥人切记风水师傅家卧室从来不装这颜色 家里卧室墙面颜色风水
- 1周美味掉肉记 让你1天瘦2斤
- 苹果为何叫做“记忆之果”?
- 花香可以增强记忆力吗?
- 史记伯夷列传赏析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 华硕笔记本电脑的升级步骤 你学会了吗
- 《昆虫记》里,狼蛛和狼有什么相似吗?是很恐怖的昆虫吗?
- 简爱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