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这是就正面来说 。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 。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 。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 。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
从“四人者”至篇末 。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 。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 。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 。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 。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 。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 。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 。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 。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 。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 。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 。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 。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 。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 。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 。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 。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
- 桃花源诗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 现在你的印象里,童年最难以忘记事情是什么?
- 合肥人切记风水师傅家卧室从来不装这颜色 家里卧室墙面颜色风水
- 1周美味掉肉记 让你1天瘦2斤
- 苹果为何叫做“记忆之果”?
- 花香可以增强记忆力吗?
- 史记伯夷列传赏析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 华硕笔记本电脑的升级步骤 你学会了吗
- 《昆虫记》里,狼蛛和狼有什么相似吗?是很恐怖的昆虫吗?
- 简爱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