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重阳节诗词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名词

2021年10月1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重阳登高习俗,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 也有内在的联系 。道教的重要人物太上老君就是在重阳节诞生,因为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先民们就选择九月九日登高,意图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 。道家的升天成仙,追求人生的永续,这与俗世中的人追求长寿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月九日登高成仙,已经内化为九九重阳祈寿 。在意象上重阳登高,正是人们对人生不老的一种追求 。
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在他人生最后一个重阳节,登高望远,连续写了主题相近的三首诗,实属罕见 。
第一首是《九日》: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
第二首是《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第三首是《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最好的重阳节诗词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名词】这三首诗,描写主人公在重阳节登高龙山,独酌的自娱自乐中的所见所感,比拟生动别致,用典不露痕迹,语言朴素清新,风格雄浑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具有超脱豪放的意味 。
李白(公元701—762年)这三首诗的写作地点,均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龙山 。龙山坐落在当涂城南青山河畔,距县城6公里,主峰海拔107米,山势头在北尾在南,怪石蜿蜒,形如卧龙仰首,故名龙山 。昔日山上林木参天,庙宇遍布,“丹枫红叶,遍满岩谷”之“龙山秋色”,素为姑孰八景之一 。龙山到李白的居住地采石矶翠螺山下相距24公里,重阳节李白连续两天登上龙山,他在寻找什么 。
先看第三首《九月十日即事》,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意犹未尽,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登高,由此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李白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似乎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 。
再看第一首《九日》诗中的“落帽醉山月”和第二首《九日龙山饮》诗中的“醉看风落帽”,“落帽”之语来源于典故“孟嘉落帽”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列传·孟嘉〉: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
孟嘉,东晋名士,陶渊明的外祖父 。孟嘉在征西大将军江州刺史桓温军中任参军,有一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领官员登龙山赏菊,饮酒赋诗 。众人都穿戴整齐,举杯推盏,突然一阵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似乎没有察觉,依然谈笑风生 。桓温见状想乘酒兴调侃他一番,趁孟嘉上厕所离席的工夫,桓温吩咐人把孟嘉的帽子捡回来,又让当时的文人咨议参军孙盛写文,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并把诗文纸条放在帽子下 。
孟嘉回来后发现这一切,他非常镇定地把帽子戴正,拿起字条看了一遍,然后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 。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一时传为美谈 。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落帽、龙山之会”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