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中有“三伏”和“三九”之说,具体时间段是如何计算的呢?有哪些演变?

我国的三伏是指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共十天(一说二十天);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共十天 。合称为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四十天) 。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其中从中伏到末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 。与之相对的便是三九,所谓的三九即是从冬至日起见九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止共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 。冬至后茅三个九,即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民谚对三九的刻划最形象生动: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伏是一年最酷热之时,三九是一年最寒冷之日,均有标致性节气为凭 。热在夏至后,冷在冬至后,分别以夏至冬至后为据 。夏至阴生有三伏,冬至阳生数九九 。
在我国,阴阳历合用,创造了24节气,得了个“农历”,还有闰月,后又创造了干支纪年、月、日、时,又多了个“干支历”,再依干支日排序,定出春社秋社,入梅入伏等等,如夏至后定三伏,就是以交夏至后看日干排序,初伏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到第四个庚日,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算中伏,中伏有时会有二十天,因为末伏必得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 。所以三伏有是三十天,有时是四十天 。这要看日干支排序中的庚与夏至远近关系而定,夏至后就见庚与距离远见庚是不同的 。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夏至到立秋这一段时间,北半球昼长夜短,阳光直射时长,最热 。故有热在三伏之说 。
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无直射,多寒冷,冷在三四九 。所以冬至后有数九之说,伏是以庚定,九有是壬定,而数九不以壬定,即从交冬至数起,逢九一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九九八十一 。冬至数九共八十天,冷在三四九,是指冬至后第十八天到三十六天这一段时间为最冷 。依节气排序三伏在大暑前后到立秋后之一段,三四九则是在小寒大寒这一段 。
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大约出现在夏至后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 。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
中国农历中有“三伏”和“三九”之说,具体时间段是如何计算的?又有何演变的呢?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气温最高的季节 。《史记正义》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因此有热在“三伏”之说,乃指盛夏暑热季节 。
历书中的“三伏”日期,每年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编排的,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为“末伏” 。按说夏至日白昼最长,受日照时间也最长,此时应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然而三伏天却为什么是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算呢?
【中国农历中有“三伏”和“三九”之说,具体时间段是如何计算的呢?有哪些演变?】原来夏至时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由于春天刚过不久,地面积累的热量尚不多,还不至于使气温一下子升的很高 。而到了三伏天,地面上积累的热量越来越多,白天吸收的热量远远超过夜晚所散去的热量,加之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从而促使气温急剧上升,故此形成了一年中最高气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