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一下“除夕”的来历呢?( 五 )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谁能讲一下“除夕”的来历呢?

文章插图
放假了,又到除夕之日,心中的总是美滋滋的,在大家心里除夕总是那样美好,那你可知道除夕是怎样的来的吗?又有着怎样的习俗呢?除夕,又称为大年夜、除夜等等,它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在我国的农历上,农历十二月一般为大月,三十天时候居多,所以除夕又被称之为大年三十、年三十等等 。大家都听说过除夕是与年兽“夕”有关的神话,说除夕是为了纪念这件事 。
但是真正的除夕实际上有深层的意思,除夕中的“除”是代表去的意思,引申为“易”,其意思为交替的意思;而“夕”字面意思为是“日暮”,但是引申为“夜晚”,其意思就是晚上 。将除夕合在一起,便是有除掉旧年的最后一个夜晚,迎接新的一年开始,这就是另换新岁的意思 。
除夕的起源,大致在先秦时期便有记载,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由此可见除夕在中国的历史那是相当久远啊!
年夜饭:
除夕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人们准备着除旧迎新,都在等着吃团圆饭,而在古代甚至连一些监狱的囚犯都会在除夕这一天回家与家人团圆,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团圆饭的重要性 。
说到年夜饭就必须要说到年夜饭的丰盛,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年夜饭也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因为人们都要享受这满桌的美味佳肴,而且桌上的饭菜也是非常讲究,鱼象征着吉庆有余,也代表着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都是在祝愿有一个好彩头,甚至会直接上一些甜点,而甜点则代表着甜甜蜜蜜,还有许许多多的菜,都代表着不同的讲究,可见中国人对吃与祝福都是相结合的 。
贴对联、贴窗花:
除了年夜饭之外,贴对联和窗花就是这一天必然要做的,工整、精巧的文字,押韵的形式更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窗花更是中国剪纸艺术的代表,剪纸至今都是中国普及的民间艺术 。
祭祖:
祭祖,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因为百善孝为先,而祭奠祖先也是中国孝的一种表现,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祭祖方式各有不同,汉族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蒙古族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等等,这些祭祖的多样式都反应出中国人对祖先的敬重 。
各地区习俗的多样式,都是中国人重视除夕的表现 。
洗澡净身,打扫除尘:
在这一天,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很多地区的人们都要在这一天洗澡,寓意着洗去这一年疾病,不让疾病在缠身,以干净的身躯迎接新的一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