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茶的人该怎么买茶叶呢?( 二 )


谢邀 。
不懂就学,多学就会,交点学费也是需要的 。不懂茶的人去买茶叶,先不要能否买到好东西,不被骗已经是商家手下留情 。所以菜鸟买茶没什么捷径,无非两种——第一是委托熟人朋友购买,告诉他们你的口味以及预算,让他们帮你张罗,如果你的亲人朋友也是行家,自然可以给你分忧,否则也是大概率被坑;第二种方法就是自己学会品尝,有一定品茶基础的人,自然会对茶叶本身有一定了解 。茶叶行业宰客厉害是公开的秘密,所以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买到好茶叶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认为,学习茶叶的难不在知识,而是在如何“坚持” 。这个烦躁又都急着赚钱的时代,最稀缺就是注意力 。想要学习一件新的东西,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唯一的高效途径 。所以笔者大致总结了一个适合“茶友小白”入门经验分享 。
其实,学习品茶,无非就是三个字“观闻品”,看干茶,看茶汤,看叶底,闻香气,品滋味 。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停地,不断地,问自己的问题,最好每一次,都问相同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加强你对这个茶的印象,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款茶 。有了更深的印象,全面的认识,你就能更加系统的和你喝过的其他茶样做对比,这就像,以前你只住过快捷酒店,后来你住了民宿,再后来又住了五星级酒店,先不说喜欢哪个吧,但最起码你进了快捷酒店,就知道它大概属于哪一个等级 。那问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先讲些基础的品茶吧 。
茶叶按照制作工艺,分为六大类:绿,白,黄,青,红,黑 。其中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白,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青茶也就是乌龙茶,属于半发酵;红茶为重度发酵茶,黑茶为全(后)发酵茶 。怎么区别它们呢? 很简单,看颜色 。
对于一些茶叶来说,它的干茶会随着时间的氧化,茶褐素和茶红素的增加,颜色越变越深 。而对于一些本身长的就很黑的干茶来说,茶汤就是它们的另外一个表现 。随着陈年,茶黄素渐渐转化为了茶褐素和茶红素,这会使得茶汤的色泽,变红,加深,变暗,扑面而来的老气 。熟知这些规律之后,你要问自己的问题是——这干茶是属于哪一大类?色泽是深是浅?这杯茶的色泽是偏青还是偏金?或者是偏黄橙还是偏红褐?叶底的色泽有无花杂?有没有异物?
闻茶分为三个阶段,高温闻,中温闻,和低温闻 。高温味,主要闻这个茶有没有杂味;中温味,主要闻这个茶的风味;低温味,主要闻这个茶的余味 。新手来说不是每次都可以闻到味道,那就静下心来多闻几次 。很多人说自己每次闻茶叶的味道都会不一样啊?这确实是这样,因为茶叶的香气是随着不同温度变化 。一般来说,在我们冲泡完茶叶后,打开杯盖,对着闻盖子的最中间闻,也就是最聚香的部位 。一般来说,高温闻的味道,可以闻出茶出厂后存放的环境状况;中温闻,就是一些花香、果香、蜜香等等香味;低温闻,就是以“余香”的持久度来判断这款茶的质量 。在闻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有杂味吗?香气是强是弱?茶的花果香是浓还是淡?有哪些香气类型?陈化发酵的程度如何?香味的复杂度以及持久度如何?
在品茶的时候,通常我们会采用吸吮式的方法,即把茶送入口腔之后,不要着急将它咽下去,让嘴留一条小缝儿,做一个类似漱口的动作,停留大概3-5秒 。让茶汤去接触口腔里的每一个部位,舌尖,舌中部,和舌尾,通过吸吮式,让空气的流通起来,茶香会被送到后鼻腔,这时候你才能更好的感受茶叶的风味 。这是因为所有的芳香类滋味儿,只能通过嗅觉去感知,舌头只能感知酸甜苦咸鲜五个基本的味道 。甜不甜?甜多久?甜到哪,只是舌面和口腔里甜,还是甜到了喉咙?所以这时候,你脑子就要开始思考这杯茶入口甜不甜?喝起来涩不涩?浓还是不浓?质感好还是不好?风味独特还是不独特?回甘持久不持久?综合起来,自己喜欢不喜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