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王翦
廉颇一生战功累累,因长平之战,赵国实力不堪重负,用兵策略防御为主,不能速胜,不符赵王心意,被撤职代换;其实质是由于赵国实力微薄,不敌秦国,如果长平之战继续僵持,赵国国力会被拖垮,所以赵王想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主动求变,他想出奇制胜,也是无奈,策略和效果都不理想,这种决定一国之命运的策略,赵王必须负有直接责任,廉颇和赵括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 。
王翦
秦始皇时期,参与剿除嫪毐叛乱,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荡平三晋之地(赵、韩、魏),攻破燕都蓟州,王翦之子王贲消灭楚国,之后转头率军北上攻破魏国首都大梁;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
邯郸之战,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深知李牧不除,邯郸不可攻;于是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大败赵军于邯郸,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
灭楚之战,王翦向秦王嬴政讨要60万兵马,惹的秦王不满和怀疑,正好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 。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大将,灭楚之战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王翦府邸,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求多赐良田房宅留给家人和子孙”;出关前,又不断请求赏赐,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难免引起秦王猜忌和怀疑,唯有向秦王请求诸多赏赐,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放心把举国之兵交付于我 。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慧却不暴虐,有勇有谋,在当时杀戮无度,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评价白起、王翦二人说:“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谋无穷,名声传遍天下,却不能对付范雎给他制造的祸害;王翦身为秦将,平定六国,是当时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他为老师,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 。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
“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后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
可以看得出,王翦的军事生涯,无比辉煌,率领秦国虎狼之师,荡平五国,气吞山河,何其壮哉?功成之后,急流勇退,消失在历史之上,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和子孙后代的富贵,大事不糊涂 。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来看,他对王翦后期从政生涯的评价并不高,也许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一国重臣,在很多大事决策之上屈意附和秦王,没能坚持自己或者大众的立场,对于外人看,无法理解和支持王翦的所作所为,但对于王翦本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功,要想保全自己,急流勇退是最有效的办法,司马迁的评价,只不过不是当事人,不懂他人苦 。
- 孟尝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尝君列传原文及翻译
- 淮阴侯列传文言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翻译
-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知识点 司马穰苴列传原文及翻译
- 史记刺客列传赏析 史记刺客列传译文
- 老子韩非列传翻译赏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翻译
- 蒙恬列传节选的文言翻译 蒙恬列传原文及翻译
- 管仲列传原文欣赏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 伍子胥列传原文翻译注释 伍子胥列传原文翻译
- 春申君者文言文阅读 春申君列传原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