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是哪三教

三国志里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是的 , 现在也是一样 , 分开久了就想着在一起 , 在一起久了就想着分开 。历史上三教曾各自开花散叶着 , 却又到最后三教合一了 。本期宗教文化将为你介绍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 。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 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 ,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 吸收了佛、道精神 , 得到新的发展;宋代 , 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 , 即理学 。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主要内容:
【历史上三教合一是什么时候,是哪三教】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 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 就是理 , 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历史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 产生了消极影响 。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 注重气节、品德 ,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
从统合的角度看 , “三教合一”的含义无疑要比“三教”更进一步 。关键在于对“合一”的理解 。如果将“合一”视作儒、道、佛三家的内在义理上 , 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种趋势 , 当然可以 , 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称为“三教合流”或“三教归一”的 。其实一般的学术着作中在说三教合一时 , 也就是这个意思 。
或许正是对三教合一之称在理解上的模糊 , 古人极少用三教合一这个词 , 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此词 。作者曾请友人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 , 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 , 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 。也就是说 , 在明代之前 , 只有三教的概念 , 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 。或者说 , 明代以前的人们 , 尚未认识到三教在外在形态上有合一的可能性 。当然 , 明代人所说的“合一” , 仍可分二个层次 。
其一依然是以往“三教归一”、“三教一家”的那层意思 , 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 。如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 , 标三教合一之宗 。君相与质难数百言 , 管公心屈” 。不过 , 从明代一位监察御史陆陇其所云 , “今人言三教合一 , 岂非朱子之所叹然 。又有谓三教不可合而各有其妙 , 不妨并存者 , 则又是以不合为合 , 尤巧于包罗和会者也” 。陆氏所谓三教的两种合一 , 其区别正是表现于外在形态上 , 即当时人们确有主张将三教混为一体 。
三教合一概念在明代的提出 , 必定是当时的社会中已经有了合三教为一教的某种实际形态存在 , 哪怕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 , 当时社会上确存在三教形态上的共一 。如到了明代 , 三教共同崇拜的神只日益流行 , 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 , 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 , “掌儒释道教之权 , 管天地人才之柄” 。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创立以儒为主体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 , 宣称要通过“炼心”、“崇礼”、“救济”等手段 , “以三教归儒之说 , 三纲复古之旨 , 而思易天下后世” , 甚至“立庙塑三教之像:释迦居中 , 老子居左 , 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 , 而处其末座 。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 。实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拜体系上的合一 。从而使三教合一概念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