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 四 )


比如说,明代官府审核籍贯最严格地方和场合就是科举考试的时候 。因为明代乡试考试以布政司为单位进行并分有一定的名额,会试则有南、北、中三个地域按比例进行录取,所以为了地域公平性,严格审核读书人的籍贯是非常有必要的 。
例如在万历五年读书人李植开考报籍,所提供的籍贯是这样写的:“李植,贯山西大同府大同县,民籍 。”从表面上来看,古代将籍和贯分开很正常,其意思大家也都明白 。
但从《明史》中我们可以得知,李植的父亲李承式是从大同徙居到了江都的,也就是说,李植开考报籍的时候,报的并不是现居地,而是原籍 。这是因为李植在江都居住时,并未在当地“占籍” 。
这样一讲的话,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现在高考也是这样 。如果某人从原籍贯迁到其他地方,但又并未在当地落户的话,那么他参加高考只能回原籍贯,也就是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
虽然说,两者形式有所不同,也有细微的差别 。但在某种方式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之处的 。
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尽管我们现在所指的“籍贯”跟古代不同,但在某些程度上,现在的“籍贯”制度订立和改革应该“参照”过古人的户籍制度,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沿袭了下来 。
结语: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古代的籍贯确实跟现在有些不同 。简单的来说,古代官方在一些场合认定中,籍和贯是明确分开的,籍就是役籍,贯就是祖籍(或占籍地) 。而非官方场合,籍和贯通常是连在一起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籍贯指的就是祖籍 。
现在的籍贯就是祖籍,而且特指的就是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这一点,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贯”,也就是“占籍地” 。当然,现在跟古代一样,倘若某人在落户地(占籍地)登记籍贯(原籍)之后,祖父又迁走他处了,那他所登记的籍贯是不能随之而变的 。
参考资料:《三宝太监西洋记》、《明史》、《尚书》、《周礼》

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

文章插图
籍就是户口的意思,贯就是是常住人口还是临时人口的:常住人口称贯,临时人口不必涉 。
也可这样理解,一个人注册于哪里称籍,且确定注册了称贯 。从而同正审请注册的与不批准注册的区分开来 。
用清朝八旗准确些,即在哪旗里的人为籍,具体旗内哪营的人为贯 。
唐朝前后把自居地名替代原先的氏族名,从而哪省人为哪里人氏了,哪省人为所在籍,具体县为贯 。
现在不出国的人,其籍仍是省,其贯是县乡 。出国的人则本人国为籍,其省为贯 。
籍是人登记自所在地的意思,贯如羊肉串穿连到哪的意思,即由省串到自家门牌号处的贯穿式现象 。
籍贯认定是一个人窝在哪里的意思 。口语说成:你是哪儿的人 。简单式仅一个人具体住哪的地址称词,只不过由国.省.市.县.乡.村.门牌号贯连一起而已 。
但有两式:
1.祖居地为籍贯的 。
2.出生地为籍贯的 。
中国愿用祖居地为籍贯,也称老家 。
其它国愿用本人出生地为籍贯,即在哪地方出生属哪地方的人 。
【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跟古代意思一样吗?】籍贯一词就是沿用古人造的词 。
由三图上找到一个具体人居住生存于哪地点为籍贯意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