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春秋繁露译文 春秋繁露原文及译文

董仲舒是西汉的著名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这本书里面究竟在讲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仔细读一读,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董仲舒这个人的思想是什么,由此也才能知道他为什么在西汉武帝时对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
此书的第一篇,是《楚庄王》,我来对此篇的部分内容做一个分析,对于《繁露》的原文及清人的《义证》,就不再引用原文了,直接来分析这些文本是说什么 。根据其原文及清人注释的资料,可以看出这是要对相关史事是怎么回事做出说明,并涉及到春秋公羊传对相关史事是有怎样的看法,并由此引出了一些重要观点 。对以上内容仔细分析,其中的重要内容归纳如下:
1、《春秋》的笔法问题,是公羊传最为重视的,是公羊学的特点,董仲舒在这一点上做了大量的阐释与发挥 。
2、春秋笔法表达的大义:就此段所说,大义不仅仅是一条而是有多项,要仔细阅读原文及义证所说的事情而条疏出来 。如善与恶,罪与讨,诸侯能不能专讨专封,诸侯的贤及其权力的关系,诸侯惩恶与对待天子的关系等 。
3、《春秋》对汉代的影响 。这在史记以及汉人相关论述中能看出来,义证中经常提到 。要仔细梳理分类 。
4、董仲舒对相关史事的阐释 。与公羊传的说法进行比较,看董对相关史事以及其中问题的看法 。上面的原文与义证之注中有很多材料可以说明这些问题 。
5、对比公羊传的说法与董的说法,反映出什么问题?即董在繁露中对春秋及公羊传的发挥有哪些超出了春秋和公羊传的原文及说法,是发展与补充,也就是儒家学说的发展变化的问题 。
就董在此段的论述来分析一下都有什么内容:
庄王之行贤,而徵舒之罪重 。
所谓的罪,就是徵舒于宣公十年弑其君平国 。而庄王的贤,见《史记》陈世家: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
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非正经?
虽然是以贤讨罪,但专讨非诸侯的事,所以要贬他这种行为 。
《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见其不得也 。
嫌得,苏注:“嫌于得褒 。”应褒者褒之,则不嫌 。不应褒者褒之,则嫌其褒 。用嫌得表示其不应得,这就是于其嫌得者,见其不得 。嫌得,常见于表面似正而实非正的情况下 。如楚庄王的专杀而讨,齐桓公的专地而封,晋文公的致王而朝 。《春秋》都不予之,这都是嫌得的例子 。
齐桓公专地而封,见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公羊传》曰: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 。
晋文公事见僖公二十八年: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公朝于王所 。
《公羊传》:曷为不言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 。天子在是,则曷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 。
董仲舒说:三者不得,则诸侯之得,殆此矣 。
苏舆按:不与专封、致王、专讨,尊王之大义也 。三者不得褒,则其他诸侯得褒者,可知其比矣 。
楚庄王为贤王,他杀陈夏征,但《春秋》贬其文称为“楚人”,这是表示不能赞同他的专讨 。若不贬他,人们就会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 。这就是所谓的“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孰知其非正经?”所以要在文字上明显地贬他 。楚灵王杀齐庆封,春秋记载为“楚子”,这比称楚人要强 。但这里面也有贬的意思 。因为楚灵王当时已经称王,《春秋》却称他为子,这就是表示不赞同他的称王 。楚灵王实际上是去讨伐吴国,而记载上则说“杀齐庆封”,不说伐吴,这也是不赞同他的伐吴 。诸侯不能自做主张地去伐他国,这就是春秋时的规矩 。这种规矩的意思是要尊王,即把周天子放在地位,只有周天子才能伐诸侯国,其他诸侯国不能相互讨伐,即使是以正义伐不义也不行,因为这不是诸侯的事,而是天子的事 。诸侯不能越级 。各个等级,有各个等级的事,不能乱,这就是春秋时的大义 。楚庄王都不能赞同,则不如他的楚灵王的讨吴就更不能赞同了 。只要说明了一个,其他就可以类推了 。所以《春秋》不用一一地说,只在用词上区别,就能显示出不同的意见,这就叫微言大义 。又叫文约而法明 。凡是当时诸侯做得不符合这些大义的,《春秋》都要有所表示 。如践土之会,晋文公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这是为尊者讳,也是不赞同召天子的行动 。春秋的这些笔法,是为后来的帝王做样板的,所以苏舆说:“推此类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