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思想内容 夜上受降城闻笛主旨】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受降城]自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后,灵州(今甘肃省灵武县西南)就被称之为受降城 。但本篇的受降城,为唐代武则天景云年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所筑,城共中、东、西三座,东西相距六七百里,相互呼应,以绝突厥南下之路 。这三座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诗人李益登上的当是其西城 。[回乐烽]指西受降城附近的烽火台 。[芦管]乐器名,即芦笛 。
这是一首边塞诗的绝唱,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情绪 。杜甫曾有“韩公(张仁愿)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的诗句,可见筑城为的是保卫边疆 。然而,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边无宁日,将士长期驻守,普遍思乡 。诗人李益在那征战频仍的年代,在军中干过事,对此有亲身的体验 。在一个深秋的月夜,他登上受降城楼,感慨万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回乐峰前的沙地犹如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好象浓霜;不知什么地方有人吹起了芦管,这一个夜间呀,每个远征的人都思念着家乡 。情景交融,乡思哀怨,写得多么深沉!
诗的一、二句写登城所见 。在高于周围的城楼上,视野开阔,诗人看到了什么呢?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烽火台周围的大漠似乎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冷雪,近处受降城外的地面上好象是盖上了一层薄薄的寒霜 。这是一幅边塞夜景图:孤城,烽火台,是边地特有的卫戍建筑,虽笼罩在星月之夜,显得宁静而安谧,但是一旦交战,这里却是最动乱、最争斗的地方;大漠,旷地,是塞外特有的景象,这里虽人烟稀少,生活艰难,但是不得不在孤城与烽火台之中驻扎着兵力,保卫它背后的繁华富饶的内地;远处的沙似雪,近处的月如霜,又使这边塞蒙上了一层特有的色彩和情调,白色的、寒冷的、远远近近的雪和霜,在这月色之中显得多么凄凉、苍茫!
诗的第三句写登城所闻 。诗人面对大漠冷月,正感到难以禁持时,夜风里忽然吹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声 。杀伐之地,寥廓边塞,深秋静夜,冷月色,这芦笛的悠扬随风而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更能敲叩人的心扉,诗人更感受到了一种悲凉的情愫在迷漫,直透着他的心胸,以至被浸沉 。
诗的最后一句写登城所感 。久戍不归的将士,在这月明之夜,已经萌发了对乡土的怀恋,何况又传来了幽怨的笛声,更增添了对亲人的思念 。“一夜”写时间,指整个的夜间;“尽”指人数,写将士无一例外的乡愁;在这一夜间全体将士听着悲凉的笛声,对着团的明月,会勾起他们各自的、形形色色的、无穷无尽的乡思的!这种“望乡”的情怀既是诗人自身的,但由于诗人在军中干事,了解将士的思想、情绪、脉搏,因此推想也是所有“征人”的 。
假如换一个角度来欣赏这首绝句,那么,便会发现,它不仅写出了诗人登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写出了景色、声音、感情,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熔于一炉,表达了征戍之苦、离乡之久、思乡之切,而且短短的四句诗,给人一种简洁空灵、悠长深远的余味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以“蕴藉宛转,乐府绝唱”来评价它,这是恰当不过的 。
- 如何上篮进球率高
- 卫青为何被诛九族
- 为什么职场上有很多没有痛感、没有效率的职场“橡皮人”?
- 如果任课老师做到一视同仁,会不会有更多学生爱上学习?
- 清明祭祖,农村人习惯上坟添土,什么时间、何方取土添坟最好?
- 马上要第一次乘坐飞机了,要注意些什么呢?
- 怀孕在风水上有这位么多说法,科学吗 怀孕 风水
- 初春季节,早上几点起床晨练合适?
- 战争年代,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
- 自制捕虾笼的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