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大学生“内卷”,“内卷”何意?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内卷”这个词,最近相当流行 。这个词最早由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然而,最近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热议,“内卷”这个词也早已偏离了它的本意 。
据说,“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有学生在深夜不熄灯的清华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有边骑自行车边抱着不关机的笔记本电脑写论文的;有桌上堆着高过头顶的学习资料的…这些关注度极高的图片,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
我认为,“内卷”这个词,本身并不应该存在贬义褒义,它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和概括,然而目前大学生中竞争压力大、相互攀比拼命学习、重量不重质地考取各种证书等现象,使得这个词慢慢带了贬义的色彩,而本质上在贩卖焦虑,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并无意义 。
作为大学生,最应该做的是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不能别人考什么证我也考什么,为了超越身边潜在的“竞争对手”,相互攀比 。这样得到的往往是没有太多的有效提升 。应该注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时间和数量 。
同时,社会和职场的风气也引人深思 。学习内卷、学历内卷,那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内卷的呢?当我们不停地超前拼命奔跑的时候,早已忘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头条上有人讨论:为什么要移民?有个回答我觉得特别好:国外生活的人,未必看重的一定是环境和教育,也不是为了到国外挣钱,而是追求生活的宁静与精神的安宁 。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吧 。
【最近流行大学生“内卷”,“内卷”何意?是褒义还是贬义呢?】刚看到大学生“内卷”时,我也有些不解,如果不查阅资料的话,起初我误以为是与考试有关试卷 。后来搜集相关资料才明白,远非我想的这般肤浅 。
“内卷”这个热词最初是从双一流高校里诞生 是指很多大学生拼命学习,几乎达到废寝忘食地步,只为让自己提高学业竞争力 。随着高校加强考试管理,让那些试图靠混日子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人,开始有了紧张感 。可以说靠“划水”就企图蒙混过关完成大学学业的人来说,不得不把精力投放到学业中来,下功夫去完成学业 。
寒石冷月认为“内卷”这个词既不属于褒义词,也不属于贬义词,应为中性词 。
之所以我认为是中性词,最关键一点,就是大学生本应该在大学期间专注于学业,花很多精力去提升自己的综合专业水平和素质,这样才能在毕业后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赢得先机 。能力为王的时代终将来临,就如最近几年考研大军不断壮大一样,学历竞争日趋白热化,如果在大学读本科期间不努力,可能毕业是问题,而择业更成为问题 。
当然,在“内卷”这个流行词出现后,大众的视线才聚焦到高校内那些苦读的学子身上 。这一关心不要紧,发现竟然有走极端的现象 。如有些学生论文为拿高分,明明导师规定写5000字即可,偏偏要写到8000——10000字,其理由是写的越多,说明论文质量越高 。实际上这就是盲目的表现,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
再如有些高校大学生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会考很多证书,尽管有些证书和将来择业关系不大,但为了增强竞争力,也要耗费很多精力去考证 。这样一来,就会占用学习专业的时间,反而使专业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升 。“内卷”化是一种被曲解的学业观念,如果大学生自己不能正确对待,极有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
什么叫内卷?内卷就是蛋糕做不大了,所有人抢现有的小蛋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