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吃过苦的人,是生活上节约的人”,你认为呢?

吃过苦的人 , 是生活上节约的人 , 这个问题大部分都是这样 , 因为吃过苦的人 , 他们知道每一分钱 , 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 所以他们在生活上极度俭朴 , 珍惜每一分每一粒粮食 , 且看到别人浪费他们的心也不舒服的 , 所以勤俭持家才是一个成功人士 。
的确如此 。吃过苦的人 , 方知节约也是应对苦的方式 , 让苦转化为甜的开始 。
50、60年代出生的人 , 大都是吃过苦的人 , 也最懂节约意味着什么的人 。曾经的名句:“深挖洞广积粮”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时候 , 我们对粮食的节约达到了一种极致:饭桌上的饭粒 , 都是捡拾起来放到嘴里的;饼子长了“绿毛” , 也舍不得扔掉 , 把外皮去掉吃瓤;苹果坏了 , 把烂处挖掉 , 仍然吃得笑容灿烂 。
母亲至今依然记得她儿子小时候的心愿:“妈妈 , 大饼子能让我吃饱吗?”每每说起这话的时候 , 母亲眼泪汪汪 。那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刚过 , 家家的生活还处于“吃苦”之中 。最苦的日子 , 山上的野菜都挖完了 , 吃的菜都是“清汤寡水” , 一个人分一块饼子下肚 , 不一会就饿得心里慌慌的 。
积攒粮食、积攒东西成了“一种财富的积累” , 我们就是在“广积粮”的日子里长大 。真不是我们的品德有多么高尚 , 而是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 , 想起国家这么困难还“有粮积” , 会感觉和国家一起同甘共苦 , 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丝丝香甜 。
这样的日子 , 我们依然快乐 。因为我们珍惜生活的每一点回馈 , 有饭吃有书读有衣穿就很满足 , 感激生活 , 感恩社会 。
所以至今我弟弟创业致富 , 在“家大业大”之时 , 仍然保留着往昔的节约风格 , 这风格是骨子里的“精华”所在 , 是一辈子舍弃不掉的 。他把生活的“高大上”理解为节约即德 , 是思想品德、为人做事的高大上 , 而不是所谓“精致生活”的高大上 。弟弟从来就不是“抠门”的人 , 自己不乱花钱 , 却大方“施舍”给身边贫困的人 , 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大学生 , 身边朋友都说他是一个“有钱的穷人” 。
至今 , 我依然记得父亲给我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 说当年在朝鲜战场 , 最苦的时候 , 有的战士吃不上饭 , 就吃身边的草、吃雪 , 饿极了 , 还会把石头含在嘴里 , 竟然还会感觉不到饿了 , 那时候即使饿着肚子 , 其战斗意志依然高昂 。
所以 , 你看那些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 , 经历过自然灾害饱受过苦难的人 , 都明白节约的内涵 , 都懂得其朴实的内在和分量 。现在他们在生活富裕了以后 , 依然保留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 。
所以 , 吃得苦中苦 , 方知甜中甜 。在品尝香甜的日子里 , 依然保留着节约的品格 , 就是无华的品质 , 让甜蜜幸福的日子穿着质朴的“外衣” , 是内心的一种踏实 , 一种富有 , 更是对生活的本源的理解 。
今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 很多人不理解老一辈人为什么会这么节约 , 有钱不花 , 不会消费 , 甚至感觉他们的生活“没有品位” , 其实那是不明白生活的“品位”在哪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