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集最有名那首分享 曹操诗集最有名那首( 二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蒿里行》写董卓之乱后各路军阀联合,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举兵讨伐董卓 。这支看起来义正言辞且声势浩大的联军,最终却不能成事 。
曹操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广东军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一句“军合力不齐”,高屋建瓴地表明了将关东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看似是共同讨贼,各路军阀却各怀私心,既想在混战之际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又都不想损兵折将 。讨伐董卓只不过是幌子,取而代之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所愿 。
大军行至洛阳,还没等讨伐董卓,关东军内部就掀起了内讧 。各路军阀之间争权夺势,相互残杀 。讨伐未成,袁术就已经筹划着自己做皇帝了 。所谓的匡扶汉室沦为笑谈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这四句诗对民间惨景的描述,让人不禁涕泪满襟 。长年的战争,将士们甲不离身都长出了虮虱,在战争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白骨披露荒野,鸡犬之声千里不闻 。想到这人间惨景,令曹操肝肠寸断 。
述志诗《短歌行》

《短歌行》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契阔谈?,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书写短歌行文学描绘一直为的后世所称道,广泛地应用在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 。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将与孙权对决 。是夜月光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奏乐设宴,酒酣之际,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唱出了这首短歌行 。三国演义为这首诗描绘了英雄横槊而歌的景象 。
影视三国中曹操横槊而歌
但我们从此诗中感受到的,不是曹操的豪情壮志,而是他慷慨悲凉的情感 。诗歌情感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开篇感慨生命如朝露,转瞬即逝,是曹操对生命无法排解的无尽忧虑,此所以诗人借酒浇愁 。为全诗奠定了慷慨忧愁的旋律 。
中篇是曹操巧妙化用诗经,以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他招揽人才的渴望,但是渴望而不可得是以心生忧愁 。
末篇是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山海之壮阔,犹不及他心愿天下贤才都能尽数归于麾下的迫切之情 。史记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犹恐失天下之贤 。”
短歌行以悲情为基调,全诗三悲三喜,跌宕顿挫,表现了曹操作为乱世英豪深沉的忧患和求贤若渴,欲成大业的心志抱负 。
结语曹操以《薤露行》和《蒿里行》为代表的纪事诗,首倡以乐府旧题书写当时实事,旧瓶装新酒而不落窠臼,体现了曹操敢于哀乐,原始而发的精神 。
而以《短歌行》和《观沧海》为代表的山水四言诗,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高峰 。曹操祛除了诗经重言的拖沓,继承了比兴的手法,节奏深情口吻独具个性 。值得一提的是《观沧海》是中国现存古典文学中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赋予了后世极高的文学价值 。曹操用雄健的笔触,写出了山海壮阔、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景象 。诗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