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三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乌拉这个词呢,大体上就是万岁的意思,安重根当年当着俄国人面杀了伊藤博文,随后用俄语大喊“高丽乌拉”,意思很明白,就是朝鲜万岁 。很多时候,不同场合都会喊一声乌拉,没有特定的场合限制 。比如,红场阅兵前,俄军就会整体一起喊乌拉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乌拉冲锋总会被曲解和万岁冲锋一样的自杀式攻击战术,重点就在于,没有乌拉冲锋,而万岁冲锋,就是一个特定的战术,最早起源于日俄战争 。其实就是大规模集团冲锋,大喊一声万岁,就端着刺刀冲上去了 。他们这个是专门有名字的,叫“猪突战术”,名字就很搞笑 。
总的来说,乌拉冲锋不是特定的战术,就是冲锋时喊点东西,喊乌拉,就是乌拉冲锋,喊别的就是别的冲锋 。
小编都是苏联或俄罗斯的影视剧看多了,才有这种疑惑 。其实真正的这种大规模的冲锋并不多,有也是敌方阵地被炮火"清洗"了一边,基本的抵抗力都很低的情况下苏军才突袭发起冲锋,而且冲锋的距离也不长 。
首先,笨熊抛出观点:这种做法的用处非常有限 。如果有选择的话,苏军也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
而且,这种打法说不上什么擅长不擅长,啥都不擅长的时候,基本也就剩下这个了 。一种连条令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在前线反复实施的做法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这种打法其实并不是苏军战术条令中要求的 。无论是36年条令还是39年条令,苏军都非常重视步兵、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的协同,这一点苏军在全世界各国军队中也都是领先的 。但是,苏联毕竟是一个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专业人才比较稀缺的国家 。苏军在1939-1941年之间,经历了速度惊人的扩充,兵力从150万暴涨到516万,这是因为世界大战爆发必须备战 。可是,苏军并不能凭空变出足够数量的军官和士官 。苏军需要时间消化自己过于庞大的体量 。但德国并没有给苏军机会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问题重重的苏军遭到经验丰富的德军的雷霆一击,3个月内,兵力损失便高达280万,到战争第18个月时,苏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1184.3万,其中639.5万为不可恢复的损失(即阵亡、残疾、被俘、失踪),也就是说战前的常备军已经完全损失掉了 。苏联只是凭借着庞大的人力才让军队规模扩充到930万 。但对人口的全面动员,并不能解决军官消耗过快的问题,在这18个月中,苏军损失军官高达85万 。对于一个国民教育水平不高的国家而言,这个损失是非常可怕的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图注:基辅战役中被俘的部分苏军士兵】
大量的苏军士兵在这个过程中被提拔为军官,但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地军事教育,也不懂得如何带领士兵攻击与防御,然后就导致了大家经常看到的一幕 。这些苏军军官依靠个人的魅力,身先士卒引导士兵战斗,他们不懂更多的战术手段,引发士兵的战斗激情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手段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更加严重地伤亡 。但他们的战斗,也不断地加剧着德军的消耗,逼迫德军挤榨有限的战争资源,直至犯下1943年多的连续大错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苏军的这种手段其实并不可靠,苏军的战斗力在德军看来就像是一个谜,有些时候苏军可以在战斗中坚持到底绝不动摇,有些时候苏军会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奔逃 。但这种做法,其实一直都是被有意无意地鼓励的 。因为苏军不会将经受锻炼的军官和士兵重新编入一般的步兵部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