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二战苏军确实非常喜欢进攻,即使在战争初期那种恶劣的情况下,苏军也会抓住任何机会发起进攻,一般只要德军暂时停止前进,当面的苏军一定会发起反击,直到兵力损耗殆尽以后才作罢 。而直到1943年之前,苏军都无法很好的组织进攻行动,几乎每次进攻苏军都要遭受严重的伤亡,一些军、师级指挥官甚至向上级提议放弃任何进攻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经验告诉他们,进攻除了遭至更大的伤亡外,其他一无所得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为何苏军的冲锋战术无法取得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苏军缺乏为这些冲锋的步兵提供必要的掩护火力,如炮兵和空军 。苏军天天防御德军的进攻,就算看也能看明白德军为什么能每次都达成成功,德军的进攻模式一般就是先是斯图卡轰炸机和大口径火炮对苏军阵地上的重火力点予以拔除或者压制,然后在炮兵开始延伸射击后,德军步兵部队随即发起冲锋,由于有炮兵射击弹幕掩护,苏军的重火力根本无法精确的打击德军的步兵群,等到德军炮兵停止射击时,德军步兵已经冲上苏军阵地前沿,双方展开白刃战,整个过程中苏军的重武器都无法对德军步兵造成有效的杀伤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反观前期苏军的进攻,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的空中支援,炮兵的支援也很少,即使有也无法做到像德军那样步炮协同如此紧密,经常的情况就是,苏军步兵在没有任何掩护火力的情况下发起进攻,他们遭到德军重机枪和火炮精确而又猛烈的射击,直到伤亡过大才被迫放弃,但是一旦得到新的增援后,他们又会重复这样的进攻,并再度遭遇失败 。这种近乎自杀的冲锋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伤亡 。与其说苏军擅长“乌拉”冲锋,不如说是他们只会这一种战术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这种进攻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而且有无数的失败例证,但是苏军仍旧没有放弃,其中原因或许从一个典型的例子来探究 。这是来自莫斯科战役期间苏军一个步兵团的作战记录,他们得到了向当面德军进攻的命令,在失败数次后,他们向上级报告,指出他们缺乏必要的火炮掩护,在无法得到炮兵增援前他们不可能拿下德军阵地 。上级的回复非常简单也非常严厉,要求该团继续发起进攻,否则军法从事 。该团只得继续不断发起进攻,直到损失殆尽后,才得到停止进攻的命令 。
兔哥回答:所谓的“乌拉”冲锋并不是一个作战术语,苏联也没有这种术语,包括网上说的所谓的“万岁”冲锋都是网络上出来的词汇,军事上也从来没有过这种称呼 。所谓“乌拉”冲锋大概是看苏联二战电影里面的苏军士兵高喊“乌拉”进行冲锋,因此,就有了所谓的“乌拉”冲锋一词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乌拉”是俄语,翻译成中文就是“万岁” 。士兵在冲锋中,特别是集群冲锋中都会高呼口号,这并不仅限于苏联军队 。我军也有这样的传统,抗美援朝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就曾高呼“万岁”冲锋陷阵,打得美军屁滚尿流,丢盔卸甲,令美军胆寒 。集群冲锋的优点是能快速达成作战任务,时间短 。缺点是受炮火掩护强弱伤亡率高 。炮火掩护越少,伤亡率越大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