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四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苏军通过将精锐官兵集中在关键性的兵种(比如装甲兵、炮兵、航空兵与近卫军等)里面,重建了军队的战役突破能力 。但与此同时,庞大的苏军步兵部队只是提供战线稳定的手段,苏联没有资源和时间去提升他们的战斗力 。苏军的集团军几乎每六个月就要重新编制一次,不仅仅是为了调整,而是因为其兵员被消耗光的平均时间就是六个月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这一逻辑非常冷酷,却是苏联赢得那场空前绝后的超大规模战争的理性方案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苏军步兵低效的战斗技巧带来了非常可怕的人员伤亡,即便以苏联的人力资源,其实也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 。当战争打到最后阶段的时候,苏联的人力资源事实上已经枯竭了,苏军被迫对步兵部队进行大规模的缩编,才勉强保持前线部队的编制数量,当时的苏军步兵师的兵力已经从六七千人缩减到三四千人了 。
战争结束后,苏联出于宣传考虑,将乌拉冲锋作为苏联军队战斗精神的象征,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着重体现 。但是,苏军对战争的反思却也非常深刻,这种打法随着官兵素质的回升,已经被全面的放弃了 。
首先冲锋是步兵的一种基本战术,是一种残酷而极考验军人勇气的战法 。因为冲锋的整个过程都在密集的防守火力下展开,伤亡一般比较大,一般双方都不会轻易的就选择冲锋的,特别是电影中放的那种大规模的集体冲锋,因为在火力越来越密集的二战,冲锋的伤亡代价实在太大 。
但是冲锋是一种有效的进攻手段,可以震慑对手,给对手很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如果跟己方的火力有效配合,突破对手效果明显 。
关于题目中的“擅长”我觉得有些不妥,高喊着“乌拉”冲锋,真的不是“擅长”的事,而是苏军无奈之举;这种战术一定伴随着巨大的伤亡代价,这种战术如果真的有可取之处的话,他比掉头逃跑要强 。
谈起“乌拉”冲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在电影《兵临城下》广场上主角参与的那一场战斗,苏军高喊着“乌拉”面对德军在狭小的广场上发起的死亡冲锋,在影片的描述里苏军的伤亡代价几乎是全军覆没 。
当然影片是影片,现实是现实,在真实的战争中苏军确实是有执行过高喊“乌拉”然后冲锋战术的,但是却与电影中描述的有比较大的差距,如果现实中的二战苏军按照电影中的来,那么整个二战苏军不要说伤亡总人数是三千万,就是三亿也不够这样“乌拉”的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可以换一种说法,苏军在冲锋的时候喊“乌拉”而不是什么擅长“乌拉”冲锋,最最重要的一点,苏军喊这“乌拉”冲锋与日本鬼子的“板载”(万岁)冲锋不是一个概念 。
苏联执行“乌拉”冲锋的原因要从二战时期的苏军在战争爆发前和战争爆发后相继遭遇了两次重创说起,
第一是斯大林“挥刀自宫”的“苏联肃反运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清洗”(可以参照文革运动,但影响与后果远超文革),在1937至1938年这段时间里,130万人被波及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决 。更为重要的是,在二战即将全面爆发的时候“大清洗”运动几乎是“清洗了”整个苏联军事系统内的军事官员,其中有4万余人被波及判刑,1.5万人被判处枪决 。名单中有,5名元帅中的3个、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 。简单地说,经历过大清洗,苏军的损失已经深入骨髓,他的后果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已经很明显的凸显出来 。(90万苏联红军花了4个多月时间,才迫使人口只有300万的芬兰停战,而这次战争红军伤亡人数高达50万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